“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这是浙江绍兴市民对环城河的真实感受。12月4日,绍兴市治水办副主任杨骅向行走“浙”水间媒体采风团的记者介绍,绍兴环城河始掘于2500余年前,伴随工业化进程,陆路交通几乎取代水上运输,环城河岸塌、淤深、绿少、水脏等现象日趋严重。
经过数年的努力,如今的绍兴环城河已成为集防洪、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古越河道,形成了城市治水的典范。
“绍兴把城市防洪建设和整个‘大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绍兴市水利局党组书记林军如是说。
据了解,从1999年起,历时22个月,绍兴先后投资12亿余元,新砌高标准堤坎24公里,拆迁旧房64万平方米,建成50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化带和广场,并兼顾沿河楼房的美化改造、环城道路的拓展,还将架空杆线埋入地下。
然而,当时全国各地的水利工程大多针对农村,真正意义上的“水利进城”并没有可以参照的成功案例,绍兴就此成为了中国城市治水的“探路者”。
在林军看来,绍兴之水有着深厚的文化。“在整治中,我们对整个水域进行统一规划,文化起到了一半的功劳。”
考虑到环城河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与城市的紧密相连,绍兴沿河修建起的西园、风则江廊桥、稽山园、治水广场等九大景点,如颗颗珍珠点缀在老城区的四周。
凭借着文化底蕴,环城河以水为线、河为带,改变了绍兴城市的景观格局,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在环城河边散步休闲,已经掀起一股“夜游城河热”。
正在河边散步市民王女士向记者诉说,古城绍兴,依水而兴。水,是绍兴的代名词,也酿造出醇香的绍兴黄酒,孕育了一代代绍兴人。
近年来,绍兴以深入推行“河长制”为契机,发布了全国首个《河长制工作规范地方标准》《湖长制工作规范地方标准》,使得区域化、流域化配置更加合理。
绍兴市治水办副主任杨骅介绍,“我们为环城河配备了四级河长,每周至少有3次巡查,动态观察水质情况。”
此外,还加强“河湖长制”信息化管理,推进“互联网+巡河、湖库”的智能平台建设,开发巡河湖APP,对河湖长巡河湖轨迹进行及时追踪、对河湖异常情况进行及时报告、对水质相对变化进行及时分析。
相关报道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刘子祎 张云松 | 责编:王思杨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