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画卷”,也是一张“答卷”。
浙江省因水而名、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绿水青山就是这幅画面的亮丽色彩。浙江也曾因水而惑,经济的快速发展,给水生态环境带来了“不可承受之重”。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意味深长。治好浙江的水,是浙江人民迫切的期盼和共同的梦想。给群众一份满意的河湖答卷,是浙江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
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河长制地方立法,率先在全国实行湖长制,率先在全国完成全面推行河长制省级验收,率先在全国实现河长制信息化全覆盖,率先成立河长学院……浙江省以河长制为引领、“五水共治”为布局、“一河一策”为抓手,依法、科学、铁腕、全民治水,给出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治水答案。
选择题——
“就水治水”还是“系统治水”?
答案:河长治河,“五水共治”,建设美丽“大花园”
长期以来,河流湖泊的生态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往往是“环保不下河、水利不上岸”,难以根治河道顽疾。解决河湖治理与管护这个难题,必须实行“一把手”工程,变“就水治水”为“系统治水”——浙江亮出鲜明的答案。
2003年,湖州市长兴县率先探索实行河长制,由时任水利局、环卫处负责人担任河长,对水系开展清淤、保洁等整治,治水效果明显。2008年起,河长制的推行范围逐步扩大到湖州、衢州、嘉兴、温州等地。
2013年,浙江作出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确定把治水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全面启动了治水攻坚战;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河长制”进一步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各级河长是包干河道的第一责任人,承担河道的“管、治、保”职责。
2016年年底,中央决定全面推行河长制后,先行先试的浙江省进一步深化河长制内涵,争做全国的“模范生”。省委书记、总河长车俊每个月都会对治水工作做出批示,少则2次,最多达到5次。
2017年10月1日,《浙江省河长制规定》施行,河长履职实现有法可依。这个国内首个关于河长制的地方性法规,厘清了河长与相关主管部门间的法定职责,明确了各级河长的职责划分,其中县级及以上河长着重牵头“治”,乡、村河长更加突出“管”“保”。
今年浙江省的治水工作再次实现升级,将治水办(河长办)并入省美丽浙江建设领导小组,助力“全省大花园建设”。省水利厅日前出台了《浙江省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为全面建设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美丽河湖,描绘出了建设蓝图。
对于通过“系统治水”破解难题,实现河长制与“五水共治”的协调统一,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二组组长、省水库管理总站调研员彭洪这样解释:“通过推行河长制,各部门形成五指握拳的合力,共同实现‘五水共治’的目标。”
问答题——
河长制“见成效”如何体现?
答案:围绕任务,创新做法,全面改善河湖环境
2018年1月,水利部、环保部联合对河长制工作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意见认为:浙江省河长制工作起步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已经进入到“见成效”阶段。
体现“见成效”,完成好河长制六大任务是根本。浙江省针对治水面临的突出问题,把水污染治理作为河长制工作的重要载体,实施“剿灭劣Ⅴ类水”专项行动。由河长牵头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明确劣Ⅴ类水体清单等“五张清单”,着力推进截污纳管、河湖库塘清淤、工业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排放口整治和生态配水与修复等工程。截至2017年年底,58个县控以上劣Ⅴ类断面以及1.65万个劣Ⅴ类小微水体治理完成并通过销号验收。
在总结过去几年治水经验的基础上,浙江省提出全力打造河长制工作“升级版”,印发《浙江省全面深化河长制工作方案(2017—2020年)》和《浙江省水利厅贯彻落实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未来几年河长制六大任务的具体目标。
升级离不开创新,创新遍布浙江各地。
9月27日,全国首个河湖长制地方标准在绍兴正式发布,这一著名的江南水城,率先从制度上规范和完善了河湖的治理和保护。绍兴市共有湖泊、水库、山塘等3300多座,全市结合实际率先推行湖长制,到2017年8月底,已实现湖(库)湖长制全覆盖,并出台了《绍兴市湖长工作规则(试行)》。汤浦水库作为全市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由市委副书记担任市级湖长,建立了市、区级联系部门工作网络以及联系部门会议等制度,实现了“水面无杂物,岸上无闲人”的管理目标。
迪荡街道人大副主席金夏林作为迪荡湖乡镇级湖长,每周都要沿着6公里的环湖道路走上几圈。“有一次巡查时发现湖里有小鱼死亡,就赶紧拿去化验。检测后得知,是新投放的鱼苗的影响,而非水质问题,这才放下心来。”金夏林说。绍兴市治水办陈天麟介绍,2017年以来,绍兴市深化“截污纳管、治危拆改、引水活水、六小整治、环境提档、铁腕执法”等六大专项行动,改善了河湖环境,“湖边的楼盘也愈发‘抢手’了”。
千百年来,河塘洗衣一直是水乡百姓的传统生活方式,针对这种影响治水成果的习惯,金华市没有简单地一禁了之,而是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在岸边建设生态洗衣房。污水会顺着生态洗衣房外侧的凹槽流进污水管网,既护好一池碧水,又解决了洗衣等民生问题。
走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村的街头,在各家各户门前几乎看不到垃圾桶。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介绍,全县强化源头治理,实行农村垃圾分类,试行“垃圾不落地”,定点投放,定时收集,避免垃圾入河。“上午清运工定时将主干道上的垃圾箱运走,下午再定时将垃圾桶放回原处。白天来余村,是看不到垃圾桶的。”余村村主任俞小平说。
开化县通过治水造景,建成了20多个水景公园,同时开展“全民联动护河日”、实施污水治理工程等,实现了小微水体河长全覆盖,形成了长效的河长履职和督察考核机制,目前基本实现了全境剿灭Ⅲ类水的目标。
…………
共性问题,个性答案,目标一致,殊途同归。“见成效”体现在哪?答案就在日益改善的河湖环境当中。
辨析题——
治水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答案:深化治水,产业转型,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效转化
走进浙江省治水办(河长办),一张浦江翠湖整治后的照片首先映入眼帘。画面中的翠湖波光粼粼,白云、绿树和彩虹桥在水面上留下美丽的倩影,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翠湖之变是浙江系统治水“见成效”的缩影,也是通过治水倒逼产业转型升级、拉动经济发展的范例。
20世纪80年代,水晶产业在浦江落地生根,成为支柱产业。仅翠湖畔的铜桥村,最多时就有500多家水晶加工作坊。工厂日夜不停生产,污浊废水肆意排放,翠湖变得满目疮痍。
伴随着2013年“五水共治”行动启动,浦江的水晶产业开始完成转型升级。5年间,关停“散乱污”水晶作坊2万余家,全面展开城镇截污纳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生态修复等工作。浦阳江水质从原来连续8年的劣Ⅴ类提升到Ⅲ类。两岸的美丽乡村多了,游客纷至沓来。
如今在浙江,落后污染的工业企业少了,清澈流淌的江河多了。近年来,全省通过实施河长制湖长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整治铅蓄电池、电镀、制革、印染、造纸、化工等六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8%、11.2%和12.2%,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初见成效。
治水促转型,治水促发展,也直接体现在百姓生活品质的提升上。在衢州柯城,经过几年的全流域系统治理,通过各级河长的共同努力,曾经的“黑臭河”变成了大花园,上下贯通起生态骑行绿道,森林氧吧体验带、水上回廊景观带、一堰一景风景带等多个集健身悠闲运动休闲精品带,田园生态景观与城市公园景观在这里实现了有机融合。
随着“两溪”面貌的蜕变,这里成为了市民周末度假、垂钓的新去处,半程马拉松、汽车森林越野赛、灵鹫山国际骑划跑铁人三项公开赛各类活动赛事也成为了这里的常客。沿线石梁镇、九华乡和万田乡等地累计招商引资4.52亿元,已落地项目14个,意向项目8个。
那些曾经以生猪养殖为生计来源的沿线村民们,感受最为直观。曾经与家门口的河道“互相伤害”,如今背靠“两溪”的绿水青山,通过“猪棚换大棚”“猪棚换来料加工”“猪棚换菇棚”“养猪改养生”等“三换一改”工作,或是开办民宿自己当老板,就地实现了转产转业,收入大幅度增加。截至今年3月,“两溪”沿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245元,累计增收超3亿元,“两溪”流域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全区水平11.5%。
一滴水折射出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的活力和后劲。在浙江,治水带来了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随着美丽河湖建设等行动的启动与推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之路将越走越宽。
填空题——
“官方河长”的好帮手有哪些?
答案:民间河长,社会力量,共治共享美丽河湖
治水工作涉及面广,尽管河长牵头、部门联动解决了很多过去难以破解的难题,但是要啃下治水的“硬骨头”,还需要调动群众的力量。
“‘官方河长’的好帮手有_____。”对于这道填空题,在浙江同样可以找到多种答案。
丽水市青田县的千峡湖碧波荡漾,水质清澈,归国华侨陈光美在湖畔创办了渔业公司。作为一名“华侨河长”,他治水养鱼“两手抓”,实现了水资源保护、发展产业等多赢的目标。旅意华侨陈苏云在仁庄镇应庄垟村带领村干部一起整治河道,使村口原本垃圾成堆的小河重焕生机。
青田县副县长、县级河长王巍介绍:“全县建立起‘金字塔’结构的河长体系,充实乡、村两级河长,同时增加‘华侨河长’,完善河长组织体系。”仁宫乡党委书记季爱军认为,现在治水的触角伸到了各个角落,“通过村级河长、‘华侨河长’和网格员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及时掌握河流情况”。
“华侨河长”是浙江治水社会力量的一角。“浙江省坚持‘党政河长+民间河长’,以官方河长为主体,‘民间河长’为基石,初步建成一个主体、多个层面参与的社会治理协同创新模式。”省治水办有关负责人介绍。
公安机关推行“河道警长”,为每条河道配置一名警长,为治水护航;共青团组织“河小二”“河小青”巡河,学校开展“小手拉大手”巡河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起护水爱水氛围;妇联成立“巾帼护河队”“河嫂”,残联建立“自强志愿者护河队”,村集体倡行“池大爷”“塘大妈”守护门前一塘清水;“企业河长”“乡贤河长”“河保姆”等也在各地不断涌现。
民间力量一方面承担着当好“党政河长”的眼睛、帮手的任务,另一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监督作用。通过汇聚治水合力、创新治水途径,浙江省已经形成全民治水、共治共享美丽河湖的良好氛围。
“2017年,全省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的省控断面比例为82.4%,同比上升5.0个百分点;无省控劣Ⅴ类水质断面,比2013年减少12.2个百分点……”如今的浙江,人们已切身感受到推行河长制、系统治水带来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2014年以来,全省社会公众对治水的支持度连续4年均达到96%以上,满意度逐年提高。“每天在河边坐坐,感觉特别好!”71岁的绍兴市民沈文龙的话发自肺腑,反映出百姓对治水工作的肯定。
“今年浙江省将坚持因地制宜、因河(湖)制宜,有序推动“一河(湖)一策”编制,全年力争完成100条‘美丽河湖’建设,着力打造安全流畅、生态健康、水清景美、人文彰显、管护高效、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浙江省水利厅党组成员、省治水办(河长办)副主任葛平安谈道。
“到2020年,基本不出问题,实现质变”——这是浙江省治水路线图中,下一个重要节点。“答题”仍在进行,“画卷”继续铺展,后面的答案与画面,更值得期待。
数读
浙江省河流总长13.8万公里,共配备村级以上河长5.7万余名。
省委书记、省长担任全省总河长,省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位副省长、2位政协副主席分别担任曹娥江、苕溪、运河、钱塘江、瓯江、飞云江等6条河流的省级河长。
各市、县的党政主要负责人担任本地区的总河长,设有市级河长260多名、县级河长2700多名、乡级河长近2万名、村级河长3.5万余名。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中国水利报 吴頔 | 责编:陈童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