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五,家人们聚在一起拍张全家福,坐下来吃个饭,聊聊过去一年的得失。这样的习惯,在杭州85岁老人沈连根的家族里,已经坚持了十多年。
又到了农历大年初五,老人早早就开始期待着。过年期间,这场聚会是他心中最大的一件事。
今年的聚会,老人给晚辈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是一本名为《悦居忆旧》的个人自传。书本年前才刚刚完成印刷,约有13万字,还透着浓浓的墨香,是老人断断续续花了三年多时间写成的。
书中记录了西溪农家人历经战乱、贫穷、动荡,到盛世幸福的日子,前后跨越八十多年的漫长岁月,也是老人一生的简影。
沈连根说,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他在有生之年把这些记忆写下来,馈赠给家族的晚辈,是记录消散在岁月中的人和事,也希望把好的家风家训传承下去,留下一些沈家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沈连根介绍,他出生在西溪沈家埭,是家中长子,有一个弟弟,两个妹妹。他父亲那一辈,也是兄弟姐妹四人。时光流转中,父母已去世多年,当年他出生的西溪农家也分支出20个家庭90余人。
“过去,大家逢年过节走亲戚,都是到某户人家里小范围聚一聚,很多人一年到头也见不上一面。”沈连根说,为了不让亲人渐行渐远,十多年前,他提出了每年大年初五举行家庭聚会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成。
在沈连根那一辈,他的年纪最长,大家都喊他“大哥”,因此举行家庭聚会的大小事,往往都由他来拍板。
今年的聚会,地点选在了西溪湿地北门附近的一家餐馆。因为人多,聚会的阵仗不小,一共订了6张大圆桌。
临近中午,亲人们来到了,沈连根带了20多本《悦居忆旧》,“每家每户都发一本,让他们留存。”
拿到这本书后,沈连根的亲人们都给他点赞。
有的说:“挺佩服他的,80多岁说要写书,还真的写成了,还是13多万字。”
也有人说:“现在仔细读一读,书中已经满满都是回忆了,如果多年以后去翻一翻,肯定会更加感动。”
沈连根的一位朋友则说,“这本书虽然写的是一个家族的故事,实则反映了8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变迁。在世事变化中,最难得的是人的坚韧,书中故事能给人许多鞭策和教育。”
沈连根的一生,见证了新中国的高速发展。
即使在物质贫瘠的时候,有远见的父亲一直没有让他放弃念书,让他有了成才的机会,后来还当上了乡镇领导。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他说,是为了记录在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逐渐消散的人和事,给子孙们看。
“像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沈家埭,经过拆迁后,现在已经不在了。再过几年,大家连记忆都消失了。我读过几年书,退休后在家里也没事,就想把这些东西都写下来。”
在《悦居忆旧》里,沈连根写到了旧事风俗和沈家埭旧屋,也记录了从布票,到乡镇企业,以及城镇化的社会变迁,还有过去不久的三年疫情。
仔细翻阅,书中许多事物都已成为回忆。比如,他在书中写到以前腊月廿三,家中长辈“送灶神”的情景,可能很多年轻人都未曾亲历过。
“小年那天,家中主人要将灶台打扫干净,在灶王像前摆上一些贡品,祭拜时口中还要念叨祈福。”沈连根说,他百年之后,后辈们看到这本书,或许能有别样的体会。
来源:潮新闻 | 撰稿:黄玉环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