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乡村振兴,从环境整治起步,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则是打造美丽乡村的关键一环。近几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直是百丈镇溪口村重点工作之一,通过制定完善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等垃圾处理体系,扎实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升了全村的环境治理水平,推进了绿色发展。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溪口村充分调动全民参与,持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在溪口村,66岁的村民王民珍每天第一件事,就是将垃圾分类后丢进家门口的分类垃圾桶里。“就看会不会烂嘛,会烂的扔绿桶,不会烂的扔灰桶。”在她看来,垃圾分类很简单,垟庄村家家户户都会分。过去,溪口村环境卫生不容乐观,村民房前屋后垃圾遍地。随着垃圾分类行动的开展,这个小村在短短时间内脱胎换骨,变得干净、整洁。
想起以前“脏乱差”的村容,王民珍恍如隔世,“当时村民还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很多垃圾都混在一起,时间长了也没有人清理。”这样的生活环境,让爱干净的王民珍有些受不了。她告诉记者,虽然之前村里也开展过环境综合整治,但因人心不齐、观念不统一等原因,成效不明显。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大家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看到别的村子整治后变干净了,我们都很羡慕。”当村委会主任王群英找到大家,想找几家开展垃圾分类“试点”时,王民珍第一个就报了名。当王民珍与参加“试点”的另外几名村民学习完怎么分类、怎么清理垃圾后,立马在自家灶台搞起了垃圾分类。
王民珍在灶台上放了一个小巧的垃圾桶,里面装的是菜叶、果皮等易腐烂的厨余垃圾,在灶台右手边的架子上,挂着一个白色的塑料袋,里面装的是易拉罐、塑料纸等不会腐烂的垃圾。“那时候村里还没有给每家每户发分类垃圾桶,我就自己把垃圾进行分装,然后再丢到村口的垃圾桶里。”
据悉,溪口村通过环境整治,共清理垃圾3000多立方米,拆除不雅建筑50000平方米,同时还建成百户美丽家庭,村内环境焕然一新。看到努力后的成果,王民珍的干劲更足了。当王群英决定组建志愿服务队时,王民珍和第一批参加垃圾分类的村民立刻响应,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带头分类、义务劳动、志愿宣讲……
这支由王民珍组成的小群体,成了溪口村推广垃圾分类的中坚力量。每天早上,队员们都要到各家各户看看,有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分类准不准确。“虽然一开始有村民觉得我们多管闲事,但感受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后,他们都认同了,也开始加入我们。”王民珍说。
现在,在溪口村的每个垃圾投放点附近,都有一名垃圾巡检员会协助居民做好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所谓定时、定点,就是“两定四分法”的内容。“两定”,即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投放时间一天两次,一般是上午6点到9点和下午6点到9点。“四分”,即生活垃圾按厨余、其他、有害、可回收“四分类”,从源头上分清垃圾产生的种类。“两定四分”改变了市民随意投、随时放、随便扔的陋习,也为资源化利用打好基础。
“垃圾分类简单来说就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拣清运、回收利用、分类处置。”溪口村党支部书记毛传玉说,接下来,溪口村将根据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部署要求,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城乡垃圾分类工作。“我们在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基础上,总结工作经验、工作方法,探索可复制的农村生活垃圾‘干湿’分类模式,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徐立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徐立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