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本站专题 > 溪口 > 新闻资讯 新闻详情
溪口老兵:怀揣一等军功 回乡建设农村
中国网 · 徐立 视频 段九君 | 发布时间2020-08-07 11:04:30    

  “我对国家和人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贡献,只是做了一个党员应该做的工作,也没有什么功劳,只是完成了党组织交给我的任务。”面对荣誉,90多岁的退役老兵张炳泉谦虚地说。

  74年前,23岁的张炳泉加入新四军,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战争,十年征战,张炳泉两次荣立一等功;1954年,时任浙江省军区训练团教员的张炳泉主动放弃干部身份,回到家乡带领村民增产、增收、创业致富;如今,已近期颐之年的张炳泉听觉已经退化,但他对家乡溪口的建设关切从未改变。

图片 1.png

  时间回到1945年3月,新四军来到皮山坞。张炳泉告别亲人加入这支队伍,从此走上南征北战的革命道路。“我爸爸所在部队曾用一个排的兵力俘获敌军200多名官兵;在渡江战役中,他所在班因表现英勇被评为模范班;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所在班在掩护连队撤退时,战友全部阵亡,他受伤昏迷,醒来后被朝鲜群众救回。”张炳泉的儿子张再松在回忆父亲讲过的战斗经历时说。  

  康复后,张炳泉回到浙江,任浙江省军区训练团教员。1954年,为响应当时“到农村搞合作运动”的号召,张炳泉主动放弃干部身份,到余杭溪口任职,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他当时想让社员们能吃上饱饭,就推动大家把传统的中稻改种晚稻。但晚稻拔苗慢,看到其他农户的中稻长得茂盛,社员们都说‘今年要讨饭了’。农技员察看后说,晚稻的特点就是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快。那年秋收过磅,社员种的晚稻亩产达到了513斤,增产近一半。”张再松说。  

  在担任社长的三年里,尽管由于战争负伤留下后遗症,张炳泉仍一声不吭,坚持和社员们一起在田间劳作,并在冬春农闲时大搞水利建设,建起了大大小小十多个山塘,为当地农业生产奠定基础。1958年,张炳泉被授予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荣誉。1961年后的十五年间,张炳泉先后兼任了全公社最穷三个大队的党委书记,带领村民造出一百多亩水稻田,垦荒三百多亩山丘种茶。在他治下,以前的贫困村不仅个个自给自足,有的还成了富裕村。

图片 2.png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春风吹到浙江。村集体利用农闲办起拖拉机配件厂。“当时村里生产的拖拉机配件没销路,我爸就凭他打仗时的那股劲儿,一个人前往东北。当地人性格豪爽,只要把酒都喝下去生意就谈成了。他喝酒不行,但为谈成生意,他硬着头皮把酒喝了,村里的拖拉机配件才打开了销路。”张再松回忆说。  

  说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张再松说起四个字——“自力更生”。他告诉记者,父亲担任公职后,工作一直很忙,还要求亲戚和孩子“自力更生”。因为从不谋私利,父亲差点把亲戚都得罪完,孩子们也有怨言——他的三个女儿长大后全部在家务农,张再松靠自己成家立业。“我上小学的时候,家里太穷,大姐的衣服嫌小了给二姐,二姐嫌小了给三姐,三姐嫌小再给我,我是个男孩子,穿着打着补丁的花衣服上学常被别人笑。”张再松笑着说。

图片 3.png

  经常有村民问张炳泉,为什么放着部队的军官不做,跑回山坳里吃苦受穷当农民?张炳泉表示,当兵打战,就是为了咱老百姓能吃上饱饭,“那么多的战友牺牲在了战场上,我能活着,就要替他们完成使命,带领大家一起过上好日子。”  

  后来,因为年龄原因,张炳泉离职回家。回家后,他还是闲不住,经常义务帮村里工作。1987年,64岁的张炳泉被当时的余杭县政府评为复员、退伍、残疾军人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2019年,他又获得余杭区“最美退役军人”荣誉称号,并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徐立 视频 段九君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徐立 视频 段九君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