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本站专题 > 溪口 > 溪口风景 新闻详情
历史悠久传说多
中国网 · 徐立 实习记者 孙梦瑶 | 发布时间2020-07-27 15:51:31    

  编者按:杭州市余杭区百丈镇溪口村,坐落在新104国道北侧、西苕溪的两岸,两溪三道的汇合之处。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溪口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村庄,嘉庆、万历、康熙的余杭县志都有记载,岁月悠悠已逾数百年。作为历史的重村,溪口以美丽、富饶、幽静而得名,孕育出了一个又一个传奇故事。

  溪口村是2003年由坪里溪口、古城、溪口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相传,清文宗咸丰十年(1860)三月初十,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李秀成部,经武康、安吉二路取道百丈进攻杭州时,在溪口这里遭遇了清军顽强的抵抗,清军凭借着这里山势险要,以少胜多,与大队的太平军在此打了一场不小的恶仗,这一打就是一年多的时间,战争让这里的老百姓跟着遭了殃。这场战争,把整个溪口一带打的只剩下了一户李姓人家,后来这户人家也实在受不了这种火药味,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躲藏到大山里去了。

1.jpg

  清穆宗同治元年(1862年)春天,几个杨姓的温州苍南人,携儿带女逃难来到了这里,他们发现,在这些小村庄中,除了一些断垣残壁外、荒无人烟,但有山有水有良田,路旁溪边,桃红柳绿,大家认为这是一个安家落户的好地方,经过商量后,便决定在这里安顿下来。

  在村里他们找到了一个大院,从外面的门楼气派可以想象出,这里以前肯定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府弟。于是,他们推开墙门走进里面,只见里面五间二层木楼中,到处都是没有腐烂掉的尸骨,大家只得收拾起尸骨,到山上寻找了个向阳的地方安葬了。说这些温州人很讲义气,还真是名副其实,他们还把被抛弃在荒野里的尸骨也收了起来,也一起给他们安葬了。

  从那以后,这些温州来的人,每年清明时,都会为那些死去的人上坟烧一些纸钱给他们,一则感谢他们为自己留下了这份遗产,二来也让他们享受到有后代的福份。

  温州人搬进了这家大院后非常顺利,也没有闹过什么妖魔鬼怪的事,他们自豪地说,这与他们的孝敬有关,是前辈们对他们的感恩图报。他们在此站稳脚跟后,便开始上山开垦荒山造田,种植毛竹果树。由于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居住环境优越,先来这里的那些温州人又跑回老家,将家乡一些过着贫穷生活的人家也叫了来。这样一来,至清朝末年时,溪口村这一带已经是人丁兴旺了。

2.jpg

  这个故事对于每个溪口村人来说,可谓是耳熟能详,由溪口村党委书记毛传玉编纂的《溪口史话》中,记摘着溪口村的各种民间故事和红色人物。用毛传玉自己的话来说,写这本书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溪口,同时也是为了让溪口人不忘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这本书一共记录了14个溪口的民间故事以及8个红色人物故事,大部分故事都是由村委会的工作人员去搜集整理过来的,”毛传玉表示,传承文化挖掘溪口的人文传说,是乡村文化振兴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是溪口村的财富、发展动力、宝贵资源。

  溪口村的历史不光呈现在字里行间内,在溪口村还是不少历史的“见证”,古树名木公园就最具代表性。古树公园位于溪口村腹地,占地面积约1亩,新进浇筑过的平地上是一个“L”型的长廊用于休憩。循着檐上的那些新绿嫩叶看过去,就是公园的“主角”——5棵百年古树,包括树龄200年以上的两株苦槠和一株朴树,以及两株“稍微年轻一些”、170年树龄以上的朴树。

  都说“十年树木”,实际上一株树木长成所需的时间远不止十年,更不用说被评为古树名木,而它的价值也不仅仅局限在生态方面。被称为“绿色文化”的古树名木也承载着独特的景观、人文价值等。虽然沉默不语,但是这些古树历经风霜雨雪,记录了世事变迁,收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喜怒哀乐,在溪口村,这5株古树就承载着许多村民的回忆。

  “感觉在我小时候,树就那么大了。”村民林小海的家就在古树旁,那里从小就是他的“游乐场”。朴树结的小果实曾被他和儿时玩伴捡起来仔细研究,“我们都尝过那果子。口感和豆腐一样,还挺好吃的。”林小海告诉记者,小时候,一到夏天,大人就把浸在井水里的西瓜拿出来,让他们几个小孩子到树下去吃。“我们就在树下站成一排,看谁的西瓜籽吐得远。”那时候,在树荫下,吹着山风,吃着冰凉的西瓜,真是惬意。虽然,现在去树下乘凉的次数越来越少,但在林小海的心里“看到这些树,就知道我到家了。”

3.jpg

  一代又一代的人在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反哺建设美丽的家园,溪口村也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沉静。沿着街道行走,这里的一砖一瓦,无不透露着过去的点滴,静待我们去发现、探秘它深藏的故事。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徐立 实习记者 孙梦瑶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徐立 实习记者 孙梦瑶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