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要亲生,老酒要冬酿。”这是绍兴人的一句土话。立冬开酿,是酒乡绍兴的神圣时刻,是自然环境、鉴湖之水和酿酒技艺产生神奇化学反应的时刻。11月7日,立冬时节,绍兴酒厂纷纷拉开冬酿的帷幕。从这天起,冬天正式宣告来临。水始冰,地始冻,万物收藏,即将进入一段休养生息的周期。
顺应天时,绍兴黄酒立冬开酿
立冬,是绍兴黄酒开始投料发酵的日子,从立冬到来年立春的三个月,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也是传统手工黄酒自然发酵的黄金时节。选在冬天酿酒,一来由于气温低,酿酒时杂菌无法生存;二来是冬季鉴湖的水质特别清冽,酿得的黄酒品质更为上乘。
这一天,澄怀初酒会在酒厂举办祭酒神仪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酿出醇香老酒。敬献祭品、净手上香、恭读祭文、迎神献礼......澄怀初酒延续着绍兴黄酒的祭祀和开酿仪式,向人们展示着黄酒发源地的“老绍兴”风情。
敬天地,祭酒神,包含了酿酒人对天地神的一种敬畏,是一种善待自然,和谐共处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恪守酿酒规范,认真酿出醇香老酒的行动宣言,表达匠人们古法酿制技艺的坚守和传承,体现了黄酒文化的博大精深。
不忘初心,坚持手工酿造
蒸饭
11月清晨的江南,薄雾朦胧。澄怀初酒的蒸饭车间里,老师傅们早早换上了蓝色的工作服,套上黑色半筒靴,系上深色围裙,就开始忙活起来了......
绍兴人的冬酿一般以酿加饭酒居多,加饭酒在酿制过程中,因增加了饭量而得名,由于醪液浓度大,成品酒度高,因此酒质醇、厚,俗称“肉子厚”,是绍兴酒中的佳品。
老师傅将浸泡了十天以上的精白糯米,用一个长长的木挽斗一斗一斗地舀进木质蒸桶内,十几分钟后,蒸熟出锅的糯米瞧上去熟而不烂、闻起来饭香扑鼻,然后再运去冲淋鉴湖水使其快速冷却。
落缸
澄怀初酒的手工酒酿车间内,一口口足有半人多深的大酒缸整齐地在车间里列队摆放,甚是壮观。每口酒缸的缸口都盖着稻草编织的缸盖,缸壁周围围着一圈稻草卷,这俗称“缸衣”,是给酒醪发酵时保暖用的。
米饭经过冷却后,被两位师傅合力倒入酒缸内,米饭落缸后要均匀地撒入麦曲和酒母,这一过程称为投料。投料后,拌酒师傅要充分搅动米饭,最好是将米饭翻个底朝天,让每一粒糯米都充分接触到麦曲和酒母。当缸里传来咕噜咕噜的声音时,那便是米饭发酵了。
开耙
冬酿有两次发酵,第一次发酵被称为前发酵,此时迎来了冬酿最为关键的一步——开耙。糯米在缸内发酵时,需要经验丰富的酿酒师傅每天三到四次开缸观察,判断酒醪发酵的成熟程度,同时用一把特制的竹耙搅动酒醪,调节缸内因发酵而变化的温度,让新鲜空气进入,便于微生物的繁殖与生长。开耙不仅耗费体力,还是个技术活,缸内酒醪的发酵程度全凭开耙师傅的感觉。可以说,开耙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成品酒的质量,因此开耙师傅必须有丰富的酿酒经验,他们在酒厂里也被亲切地尊称为“酒头脑”。
澄怀初酒酒厂的“酒头脑”陆建国老师已有30多年酿酒经验,冬酿进入开耙阶段,他开始不停的在车间内巡走,时而摸一下缸壁温度,时而掀开缸盖,看看发酵中的酒醪,时而又将手指戳入厚厚的糯米中,取一撮闻奇香,再嘬一口品其味,时刻关注酒缸内的发酵程度,从酒缸糯米的气味、口感、状态到车间温度、气候,每一个环节都对最后成品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天要对着车间内上百口酒缸重复以上动作,以便于适时的开耙。
开耙完成的酒醪会灌入陶土坛中进行后发酵处理,老师傅将这些坛子整齐的放在低温露天处,在自然环境下自行发酵80-90天,如果瑞雪降临,那么将预示着来年春分将会收获一坛坛琼浆玉液。
如今,虽然绍兴的多数酒厂已采用机械化的方式生产黄酒,澄怀初酒也不例外,采用现代酿造技术的同时,依然保留了手工酿造传统,因为最好的酒一定是手工和天然的产物。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彭钰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