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育儿经,取道的方式层出不穷。度娘,微博,论坛,妈妈群,朋友圈……
五花八门的说法里,你有质疑过真假吗?掉进过谣言的坑里吗?
今天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小编就要伸张正义,揭穿这些扯淡的育儿谣言。
谣言1
注意卫生就能远离疾病,没必要给宝宝接种疫苗?麻疹等疾病在我国已得到明显控制,不需要接种?
真相:据世界卫生组织,虽然改善个人卫生、勤洗手并使用洁净饮用水能保护人们远离传染疾病,但无论环境多么卫生,许多传染病依然能够传播。虽然一些已经不常见的疾病在我国已得到明显控制,但这些疾病的传染性病原体很可能依然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传播。如果不接种疫苗,还会再次传播。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很多疾病都会在忽视预防接种后重新流行或爆发。所以,只要传染性疾病的病原体依然存在,就有接种相关疫苗的必要。
谣言2
抗生素副作用太大了,宝宝千万不能用!
真相:对于用抗生素这件事,不能一概而论,一棒子打死。宝宝的免疫系统不够完善,并不是什么病都能自愈,医生为了宝宝早日康复会有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需要注意的是,妈妈们一旦给宝宝使用抗生素,就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的用药,否则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另外,抗生素的使用和停药都要遵医嘱,切勿自行给宝宝停止用药。
谣言3
宝宝发热服用布洛芬混悬液会致死?
真相: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两种经典口服减热镇痛药品。除了少量服用者曾出现过胃肠道不适、出皮疹等症状外,绝大多数服用者未曾出现明显不适。目前,布洛芬在全国各大医院均有使用,其安全性是得到试验及临床反复验证的。而谣传中常说的,宝宝服用布洛芬混悬液会引起的‘瑞氏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极少发生。
谣言4
发烧猛于虎,会烧坏宝宝大脑!
真相:专家称,人体对热具有很大的耐热性,体温很少超过41℃。如果超过这个温度,罹患细菌性脑膜炎或败血症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应特别警惕。而脑细胞所能承受的温度上限是41.6℃,超过这一极限,脑细胞往往会因高温而受损伤。但这种极端的高温很少伴随疾病产生。因此,单纯的发烧并不会烧坏脑子,真正伤害大脑的是脑膜炎、败血症等疾病。
谣言5
长期补充维生素AD,导致中毒?
真相:只要妈妈们按照药品说明书上的要求每日给宝宝正确补充,就不会造成宝宝维生素AD中毒。反之如果间断补充或停止补充,则有可能因摄入不足而导致营养缺乏,从而引起免疫力下降、视觉发育不良、缺铁性贫血、多汗、睡眠不安、骨骼变形等一系列症状。专家建议,新生儿出生15天起应每天补充维生素AD,推荐每日口服维生素A:1500IU-2000IU,维生素D:400IU-800IU。
谣言6
乳牙储存起来可以救命?
真相:储存乳牙其实和储存脐带血一样,都过于理想化。浙江省中医院血液科主任周郁鸿表示,如果真要保留牙齿内干细胞,必须去专业的口腔机构拔牙,用专业的储存方法才能保存下来有用的乳牙。已经掉了的乳牙是没有用处的,家庭的储藏方式也是留不住干细胞的。即使能保存下来,关于“乳牙干细胞”的神奇疗效,目前基本都在研究阶段,也没有真正在临床进行治疗使用。
谣言7
亲吻宝宝会感染疱疹性咽峡炎?
真相: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儿科专家对此解释,“疱疹性咽峡炎由病毒引起、通过呼吸道传播,只会出现在咽峡、腭部,不会出现在颊部、唇、舌,虽然可能伴有高烧,但并不像帖子里说的那样“嘴里全是疱疹”。假如家长已经患上疱疹性咽峡炎,只要近距离接触,通过呼吸就可能传染给小孩,跟亲吻没关系。患病后,咽喉部有疱疹,会溃烂疼痛,可利用超声雾化吸入类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一周可自愈。
谣言8
纸尿裤中含有的绒毛浆会致癌?
真相:绒毛浆是在制作纸尿裤的过程中,经过漂白、抽出有机溶剂等操作后产生的木浆、草浆。由于强度高、柔软性好,吸水性强,所以被用在纸尿裤制作中,起到吸水介质的作用。这和那些黑心棉、二手绒毛浆完全是不同概念。而那些所谓不含绒毛浆的厂家,只不过是给它改了名头罢了。所以,绒毛浆是纸尿裤制作中的正规原材料,只要到正规厂家和商店购买就行。
谣言9
孩子常喝饮料可致白血病?
真相: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儿童白血病专家刘桂兰对此解答,饮料中的添加剂是食用性的,在安全范围内对人体没有太大影响。但是超标、超量饮用会对肾脏产生影响,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紊乱。小孩常喝饮料不会导致白血病,但是太依赖饮料则会导致儿童食欲下降、营养不良、体质下降,从而使得免疫力下降。
谣言10
催熟的香蕉会导致儿童性早熟?
真相:乙烯利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被发现以来都被当作是良好的催熟剂。它虽能催熟香蕉,但并不会导致儿童性早熟。乙烯利只有在大剂量摄入时是有害的。而我国规定,包括香蕉在内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乙烯利残留量不能超过2mg/kg,在此标准内是无害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网信浙江 » 网上这些坑人的育儿谣言 你信了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