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的发明,又要归功于工匠的祖师爷鲁班。传说,鲁班因为被草叶划破手指获得灵感,从而发明了锯。这么算起来,锯的历史已有2500多年。
今天,我们故事的主角,同样是个造锯人。
从初出茅庐的小伙子,到成稳练达的中年人,徐明群用整整20年时间,与手中的锯条展开了一场“拉锯战。而他自己,也从海盐联合钢锯厂的一名一线工人成长为研发中心的领头人。
时间回溯到1997年,徐明群揣着一本高中毕业证书到“海联”报到,当上了一名车间操作工。那一年,他26岁。可能当时他也不会意识到,一根小小的锯条,将从此改变他的命运。
在大家眼里,一根稀松平常的锯条,似乎谈不上什么复杂的工艺,更与科技含量无关。徐明群也是入这一行后,才真正体会到,锯条的背后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同样是一根锯条,肉眼很难分辨锯齿形状的细微差距,但在使用时这细微的差距就被无限放大了。还有耐磨性,热处理的火候如何控制,同样是一门学问。
更让徐明群吃惊的是,一根锯条从铁片到成品,居然需要经过10多道工序,而每一道工序都有着各自的“独门秘籍”。当时,徐明群就想一件事,尽快解开这些秘密,学到这些功夫。
没有专业的知识积累,徐明群靠的是一次次的实践,渐渐掌握了其中的门道。两年后,这个毛头小伙子的一句话,让同事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想制订一套海联厂自己的产品标准。”
徐明群能拍着胸脯说这番话,绝不是好高骛远,而是有着十足的底气。这两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锯条生产的完整工艺,而且对国内同行的产品标准作了深入的研究。更重要的是,锯条类产品之前一直没有统一的国家标准,导致整个行业标准混乱,徐明群认为,“海联”要想成为行业龙头,必须把产品标准挺在前面。
1999年10月,在徐明群的主持下,“海联”锯条类产品企业标准制订完成,并获得了技术监督部门认可。2008年,徐明群申请了国家曲线锯条行业标准的制定,获得了全国工具五金标准化中心和全国工具五金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的批准,担任主要起草人。
20年,在与锯条产品种种性能缺陷的一次次“拉锯”较量中,徐明群已然成为行业的“专利达人”。他先后参与和主持开发了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锯条类产品,至今已申报专利29项,其中已经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外观专利7项,其余15项专利正在审批中。
20年,徐明群与锯条产品种种性能缺陷展开了一次次“拉锯”式的较量。
尽管如此,徐明群依然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告诉作者,国产锯条类产品与国际顶尖品牌相比,差距是明摆着的。“海联”目前确立了国内行业龙头的地位,但产品的性能最多也就能达到“博世”等国际顶尖水平的九成。要赶上这10%的距离,还需付出加倍的努力。
提高锯条的耐磨性,是锯条类行业最重要的工艺。徐明群想到一条革新路子:在钢锯条的每个齿上镶钨钢(硬质合金)。为此,徐明群和研发中心的同事开展了市场调查,了解滚刀、铣刀等相近产品的镶钨钢原理。然而,这绝不是简单的复制,锯条的特点是锯齿面很小,要想焊接上钨钢谈何容易。
多次试验的失败,让徐明群一筹莫展。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徐明群说,那段时间,晚上做梦也老是梦到这个难题。“梦里还真冒出了灵感。”徐明群告诉作者,正是因为一个梦,他想到了从改变焊接药水入手,经过试验,问题迎刃而解。镶钨钢锯条的面世,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耐磨性,用户频频点赞,新产品成功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锯割行业国内空白。
创新永远在路上,如今,徐明群领导的“海联”研发中心,聚集了10多位研发高手,他们有的是徐明群一手带出来的徒弟,有的是拥有高学历的学院派力量,无论是草根的还是科班的,对于他们的领头人徐明群都是真心敬佩,因为他有一颗永不磨灭的匠心。
说起匠心,徐明群把它理解为一种自身修养。“任何修养都来自于不断的学习,工匠精神本身就是一种终身学习观。
这些年,徐明群带过不少弟子,有的出类拔萃,已能独当一面;而有的半途而废,黯然离去。在徐明群看来,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但无论从事哪一行,都离不开执着和专注,做任何事,都没有捷径可走。
来源: 浙工之家微信公众号 | 作者: | 责编:邓翠芳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