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伊始,层叠碧波的茶山冒出点点新绿,芬芳盎然。
万物生发的季节,浙北小城安吉的新事,除了山,还有水——
3月20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在安吉签约落地。章村镇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河垓区块水土保持生态旅游资源的6年经营权,最终落锤3328万元。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浙江农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碳中和学院教授王懿祥认为,此次交易让无形的生态价值落地,体现出将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什么是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小流域资源何以拍出千万价值?“点水成金”的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共富密码?
这种产品,无形却有价
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是指实施水土流失预防治理措施后形成的生态产品。
这里关联着另一个专业名词,GEP。GEP即生态产品总值,反映的是生态系统提供的最终生态产品和服务价值量化的总和。可以说,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是GEP重要的组成部分。
问题来了,凡产品皆有价,但水土保持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洪峰调节、气候调节等内容,产生的效益“看不见,摸不着”,价值高低该怎么定呢?这就需要一把可量化的统一标尺。
为此,安吉以全省水利改革创新试点为契机,委托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省水利河口研究院、浙江农林大学、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等机构进行深入研究。
水利专家们通过查阅文献、座谈交流、实地调查等方式,编制了《浙江省安吉县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研究报告》,摸清安吉县城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底数的同时,也探索形成了一套包括供给产品、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方面十三项具体产品因素指标的水土保持生态价值核算体系方法及模型。
经核算,目前安吉县38个小流域生态产品价值为33.2亿元,其中黄浦江源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为1.03亿元。
确价,为的是转化落地。生态产业化、生态权属交易、生态补偿、生态金融化……近年来,安吉先后出台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管理办法》《“两山银行”试点实施方案》等规章制度,初步建立起一系列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3328万元是市场机制下“价高者得”的结果。根据核算,小流域河垓区块每年的生态旅游价值可达450万元。
该产品在“两山合作社”生态资源资产交易平台挂牌后,吸引了全国5家企业报名投标。最终,浙江绿郡龙山源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以高出起拍价628万元的价格获得6年经营权。
“对生态旅游而言,自然环境是稀缺资源。”中标公司董事长黄模敏坦言,砸下千万投资,主要是看中了安吉水经济的火爆流量和水土流域的自然景观,“我们打算开展漂流项目,尽最大努力降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荒坡地,“身价”大涨
漫步河垓村木田峪生态露营基地,梯田景观旁,溪水沿着卵石缝隙潺潺流过,激起层层水花。
这里地处石门坑小流域,曾是一片荒坡地,水土流失严重。“风吹土起、雨下泥流。”安吉县水利局水土保持管理站站长刘克军回忆说。
上世纪末,安吉以发展“石头经济”为主,矿山开采活动频繁,曾经是省内因矿山开采活动产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整治迫在眉睫!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近20年来,安吉以矿山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通过坡面复绿、矿坑复垦、坡耕地整治、水生态修复、竹林抚育等水土保持措施,先后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419平方公里,全县水土保持率由原来的84.5%提高到94.2%。
“昔日抛荒地焕然一新,变身为网红旅游打卡地。”刘克军介绍,经过治理后的石门坑小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提升,水源得到了涵养,水质达到一类水,小流域内的河道水量充沛,这些都为此次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下了基础。
如今,安吉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越来越丰富,除了这次交易的石门坑生态清洁小流域外,该县还在积极筹划梅溪、鄣吴、山川、深溪等4个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总价值预计超过3.6亿元。
投石问路,推广复制。“初步估算,全省2495个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潜力达数百亿元。”交易现场,浙江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李锐表示,接下来将在全省推广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安吉经验,每年拟选取5-7个试点县因地制宜开展转化探索。
据悉,浙江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生态环境厅已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根据《意见》,到2027年,具有浙江特色的水土保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有望基本形成,试点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金额超3亿元,辐射新业态发展增值超10亿元。
做好水的文章,前景可期。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
“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生态就会回馈你。”4年前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重访安吉余村时的话言犹在耳。
今天,安吉人再次加深了对这句话的理解。据了解,3328万元将存入出让方安吉县水利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安吉县章村镇人民政府设立的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专项账户,交易资金专项用于流域内村民共富收益和全县水土流失治理。
章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侯文亮细细盘算,漂流项目实施后将全面带动章村镇河垓村滨水漂流、民宿、餐饮、露营、咖啡、休闲旅游等业态发展,预计村集体收入年增收超100万元,新增村民就业岗位50个,带动区域年均增收超1000万元。
“项目转化产生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反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水土保持成为百姓自觉,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侯文亮感慨,水土保持,一头连着生态保护,一头连着共同富裕,这样的回馈当真实在!
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创新利益导向机制则催生出加快转化的内生动力。
逶迤青山间,从不乏点绿成金的奇迹。2023年,安吉获得省级退化毛竹林碳汇项目应用方法学试点,流转84万亩林权到合作社,依托数字管理平台完成资金核准18万人次,下发首批竹林碳汇分红资金3.02亿元,惠及全县167个村集体、5.1万户农户,可为村集体年均增收85万元,农民年均增收4000元。
“把竹林养护好,空气也能变成‘真金白银’。”老百姓笑着说,除了能收到租金外,还能以竹林管理员的身份拿到工资,更让人动心的是,他们还可以把将来产生的碳汇收益以股金形式入股。
资产、资金“两入股”,实现租金、薪金、股金“三收益”。除了农旅产业、竹林碳汇等领域,这种利益联结分配机制还应用到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等项目,释放出乡村经营的无限可能。
“点水成金”、“空气生金”……一次次创新探索和一个个共富故事,正推动安吉绿色发展的“两山”转化之路越走越宽,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更多样板和经验。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 叶诗蕾 吉文磊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