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处州大地,繁花似锦。
其实,在丽水,与“花”相关的地名也有不少,如梅坞村、荷地镇、桃花岭……它们或地以花名,或名因花显。这些美丽动听的地名背后,承载着的是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风情。
莲 都
2000年5月,丽水地区建制撤销,成立了地级丽水市。丽水地名为地级丽水市所沿用,原县级丽水市改为市属莲都区。
因莲都区“依山傍溪、众山环簇、状如莲花”,在唐宋时便被雅称为“莲城”。历史上,还有广为流传的金童玉女种“莲城”的传说。
相传,瑶池里的一对金童玉女坐着莲花舟下凡到人间,在市区三岩寺一带垦荒种田。离开时,从莲花舟里摘下七子莲蓬赠予村民,又取五滴仙露洒向大地,化作五口相通的泉眼灌溉莲塘,村里家家户户都种上莲花,于是这里被称为“莲花村”。后来,城里城外方圆几十里的乡民都开始种植,“白莲本是天上物,金童玉女赠人间”的民谣因此广为流传,久而久之,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莲城”。
而据《处州府志》记载,“自萧梁詹司马疏导水利,有濠河二处……其濠阔处,半植荷荚,名荷塘。”可见,早在1400多年前莲都就已经开始种植荷莲了。
如今,莲花与莲子早已成为莲都的象征,处州白莲更是凭借悠久的种植历史和独特的产品品质享誉海内外。当盛夏时节来临,大港头、老竹、丽新等地的荷塘中,那一片片接天连地的莲叶,葱绿而生机勃勃,它们托着的荷花,如同初绽的芙蓉,娇艳欲滴,仿佛羞涩的少女,伴着成熟莲子独有的清香,美得让人心动。
梅 坑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过去一段时间,景宁渤海镇梅坑村的梅林公园里,数千株梅花迎风盛开。花枝上,梅花含芳吐艳,花蕾俏立枝头;花枝下,衣影飘飘,欢声笑语不断。绽放的梅花与不远处的千峡湖美景交相辉映,风情独具。
但最初,梅坑村却并非因梅花而得名,据记载,有梅姓始祖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迁徙到此,建村于山涧之旁,才有了“梅坑”之名。
梅坑因“梅”而兴,致力于打造景宁最耀眼的梅园。在2016年底开展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中,梅坑村发掘自身潜力,利用公路沿线的荒地,打造了一个“十里”梅林公园。这里种植了红梅、杏梅等五个品种共计3800多株梅树。同时,村庄充分融合了“梅文化”,以赏梅、咏诗、摄影、写生为特色,推进了立面外墙的美化工程,建设了5公里长的滨湖游步道和游船码头,并开通了从景宁到梅坑村的游船专线。现在,无论是步行还是乘船,目光所及之处,梅林与村居相映成趣,成为千峡湖畔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从高处俯瞰,远山如黛,花海如潮,云蒸霞蔚,微风拂面,暗香浮动,令人神清气爽。可以说,梅坑就是梅花的海洋,梅花的世界,来到这里仿佛进入了一个仙境。
“这下我们梅坑,真正姓‘梅’,成为被梅海环绕的村庄了。”村民钟长木村笑着说,在家门口就能赏梅看景,生活十分惬意。
荷 地
五叶荷花瓣,四水莲根灌;
青山瑞气祥,芙蓉竞芬芳。
这,就是荷地!荷地古村地处庆元县东部,距县城37公里。明洪武三年(1370),吴崇五和儿子吴添四以“牛择吉地”造屋建村。村落四周,连绵起伏的山峰环绕,座座山峰形似馒头,每座山的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层叠的峰峦,自内而外层层托起,远眺宛若一张张荷叶在朝阳下舒展盛开,民间美称其为“五叶荷花”,村庄也因之得名。
后来,村民们在山谷河塘中遍植荷花,夏日的微风拂过,总能掀起道道绿色的涟漪。
再后来,镇政府驻于此,镇以驻地名,于是又有了荷地镇。
荷地的初见之美,便是那无尽的绿意,翠绿山峦连绵起伏,碧波水面交织成画。全镇83%的辖区被森林覆盖,大地被植被装点得生机勃勃,宛如每一寸土地都在深呼吸。
与小桥流水的江南印象不同,江南之南的荷地风光多了几分野性之美。
这里有闭上眼就仿佛睡进一幅画里的双苗尖,在海拔1300米的高山之巅,放眼望去,擎天而立的风车,奇峻秀丽的山峰,蔓延高山草甸,形成一幅绝美的画卷,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露营、摄影,一睹“风电观光”的迷人景色。
这里还有休闲垂钓胜地——大岩坑水库,有号称“天然氧吧”和“森林之肺”的上洋湖湿地,仙人石、门岩银瀑布、九剿际瀑布、石岩龙井瀑布、苏湖石人……一处处大自然的杰作,都让人流连忘返。
风吹过,草木摇晃。山路崎岖,虚浮之间,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江南那温柔下的倔强一面。
桃花岭
桃花岭上觉天低,人上青山马隔溪。
行到三姑学仙处,还如刘阮二郎迷。
诗作描绘的地方名为桃花岭,连接莲都、缙云两地,是括苍古道上最为险峻也最为秀美的一段驿路官道。
既称“桃花岭”,岭上肯定曾经多植桃树。这个猜想,我们可从清代缙云知事徐炽烈的《重栽桃花碑记》中得到印证:“岭故树桃,因名焉。”
那最初是谁、又是为何在岭道沿途种植桃树林呢?文献中没有任何与此相关的记载,倒是有一个充满孝心的传说颇为感人。
很久很久以前,岭上住着一对母女,女儿为了弥补母亲临终前未能吃上一口鲜桃的憾事,决心在山岭两侧遍植桃树。她的孝心感动了路过的天神,天神决定助其一臂之力,施用法术让桃树长满了山坡。
之后女儿精心照料桃园,将成熟的桃子献到母亲的坟前,并将其余的桃子送给过路的人。人们称她为“桃花”姑娘,并称这座栽满桃树的山岭为“桃花岭”。
传说的真伪虽不可考,但它所传达的慈孝精神却在人们口口相传中得以传承,古道沿途遗留的碑文与牌坊就是这种精神最显著的见证。
古道中段的却金馆村村头,立有一孝子牌坊,这是清咸丰元年(1851)官府为旌表邑人陈登朝孝敬长辈“泣墓守孝”之美德而奉旨所建。
史载:陈登朝为人忠厚,以孝为先。父亲亡故后他不仅服丧守孝,而且在墓旁搭明庐守墓三年,成为远近闻名的大孝子。
这个季节,当热衷于徒步的旅行者们穿越桃花岭,再次踏上幽静的古道时,定能看到,山岭两侧野花盛开,春意正盎然。
来源: 丽水日报 | 撰稿:通讯员 刘婷 吴莉莉 | 责编:陈晓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