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丽水 新闻详情 A- A+
岁月流转,亲情永恒
发布时间:2023-12-07 09:56:21    

   初冬时节,寒意飘入大山深处的畲寨。

  在松阳县大东坝镇灯塔村,77岁的聋哑畲族老人雷延德身穿新棉衣,床上也铺上了厚棉被。置办这些棉衣棉被的,是喊他“大伯”的雷明春和其妻子雷文凤。这样的举动,是每个冬天这个家的惯例,是雷明春祖孙几代人跨越70年的日常。

  大山外的人们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特殊家庭。

  上个世纪50年代,因雷文凤爷爷的嘱托,他们将邻居雷延德一家人视为亲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微不至地照顾其生活起居。在跨越70年的时间里,祖孙几代人以大山般厚重质朴的爱,接力续写了一段超越血缘的感人故事。

  一诺千金

  事情要从1950年说起。

  蓝宝花一家是灯塔村名副其实的“特困户”:夫妻俩常年生病,独子雷延德打小因病成为聋哑人,一家人生活潦倒,穷得时常揭不开锅。

  最先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是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雷陈高——雷文凤的爷爷。起初,雷陈高隔三差五给这家人送吃的、用的。后来,他在干活时上前搭把手,生活上能帮则帮,让身处困境的蓝宝花一家看到了希望,家里有了“光”。在村里,没人敢欺负他们,街坊邻居都会不时伸出援助之手。

  这一帮衬,就是30多年。

  时间来到1986年1月。这一年,雷延德40岁,父亲已离世,母亲体弱多病,生活更为艰难。这一年,22岁的雷明春退伍回乡,结识同村姑娘雷文凤,两人相知相爱。

  孙女谈婚论嫁,雷陈高尤为高兴,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不容商量的“要求”:你们要成为雷延德母子俩的“亲人”,而且要搬过去、住进去,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这让旁人看来苛刻甚至无理的要求,热恋中的两个年轻人却没有反对。36年后的今天,雷明春夫妇仍清晰记得爷爷的话,“爷爷说,如果你们不去照顾他们母子,他们的日子是过不下去的!”

  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家”?

  雷明春至今记忆犹新:黄泥屋年久失修,墙体开裂;门很矮,房很暗,梁柱已经倾斜;土砌的灶台,紧挨散发着阵阵臭气的猪圈……仅有的两间房空空如也,用“家徒四壁”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而在坡上四五百米的地方,是父亲为雷明春新盖的瓦房,敞亮通透,家具齐全。

  即便如此,雷明春和雷文凤仍答应了爷爷的要求,并许下诺言:“我们会照顾好他们一辈子!”

  得知此事后,雷明春的父亲十分生气,甚至撂下狠话“进了他家的门,就别回我的家”,没有好脸色地把雷明春挡在了门外。

  “一方面,为了爱人;另一方面,确实是看到他们母子俩可怜。”雷明春说,自己是长子,即便是顶着“不孝”的骂名,也硬着头皮搬进了雷延德家。

  1987年,他和雷文凤的婚礼在雷延德狭窄的土房中举办。婚礼简单而寒酸,除了文凤陪嫁的床和床头柜,婚房里没有其他家具,连放衣服的箱子都没有。

  但是,雷明春夫妇俩心里暖和着。“一切都事在人为”,小两口相互鼓励,说坚决不回头。为了让爷爷放心,雷明春把自己的户口也迁到了雷延德家。

  朝着“一家人”的方向,夫妻俩持续努力,一点点地融入。

  春光明媚

  对于无依无靠的雷延德来说,雷明春简直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儿子”!

  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雷延德,辨不清春去秋来,不晓得播种时节,仅靠一双眼睛观察周围的变化。

  雷明春夫妇总会把家的氛围感,营造得具体而生动。端午节,他们会将冒着热气、香气四溢的粽子端到老人面前;腊月里,雷明春在家门口贴上对联,挂起红灯笼,给雷延德换上新衣服。他们把每个节日“做”出来,让雷延德“看得见,感受得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夫妇俩与雷延德有了更多默契。雷明春能读懂他的每个“手势语言”:摸一摸两鬓,要去理发了;跺一跺脚,鞋子需要换了;拍一拍椅子,扶手坏了该修了……在朝夕相伴的日子里,雷延德按照自己的意思比划“手语”,雷明春则能瞬间“解码”,从不出错。

  无声的“对话”,温馨的日子,至今已整整36年。岁月不居,苦尽甘来。但起初的日子,却十分艰难。

  当时,雷明春是大东坝镇林业站的临时工,每月40元工资是这个家唯一稳定的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我们吃什么,他们就吃什么。”雷明春承诺,只要自己有一口饭吃,绝不饿着他们母子俩。

  作为家中顶梁柱,雷明春天没亮就起床上山下地干农活。4亩田,他带着雷延德一起种稻谷、玉米和番薯,忙完田里的活儿再准时赶往林业站。妻子也不甘示弱,和蓝宝花养了一头猪和十几只鸡。

  这个家的生气,被一点点滋养起来。

  婚后第二年,儿子雷煜阳出生了。雷明春指着雷延德,对着襁褓里的孩子说:“瞧,这是爷爷!”一旁的雷延德仿佛听见了,笑得咧开了嘴。

  有人说,明春明春,人如其名,像明媚的春光,温暖和煦。好日子就像春光,如约而至。

  2013年,雷明春在老屋门口开挖地基,盖起一幢三层高的楼房。那段时间,雷明春每天早早起床,带着雷延德一起搬砖、一起提水泥桶。看着红砖一块块往上砌,房子一天比一天高,雷延德兴奋地手舞足蹈。两年后,雷明春带着他,一起搬进了新房。

  随着年岁的增长,雷延德的生活也越来越悠闲。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泡一杯热气腾腾的绿茶。因为老人爱喝茶,雷明春每年都会向附近的种茶户订购茶叶,保证足量供应。到了下午,雷延德就坐在厅堂的大桌前,吃着松软的糕点,津津有味地翻阅杂志。这些杂志,一部分是当村支书的雷文凤向村民“征集”的,一部分是雷明春从单位带回的旧刊物。雷延德不识字,却认真地循着图片“阅读”。看到感兴趣的图画,会像孩子般兴奋地比划,而每一次,雷明春都会用手势和微笑予以回应。

  雷文凤常常笑着说:他俩的交流,无声胜有声!

  家有一宝

  1993年春天,病重的蓝宝花从柜子里取出一支银发簪,递到雷文凤手中。“它可能不很值钱,但一定是老人这辈子最珍贵的东西。”雷文凤说,在自己心里,这支象征亲情的发簪,重若泰山。

  蓝宝花去世后,雷陈高和雷文凤的父亲一起,体面地料理了后事,就像料理其他亲人一样。

  面对失去妈妈的雷延德,雷明春夫妇俩对他的照顾,比从前更上心。

  雷延德64岁那年,上山割草不慎被毒蛇咬伤,被发现时已中毒严重,腿肿得跟冬瓜似的,神志模糊、生命垂危。雷明春夫妇心疼得直掉眼泪,马不停蹄地将他送往县城医院。在住院的半个多月里,他和妻子日夜陪伴,悉心为老人擦药、喂饭。彻夜不眠地照顾,夫妇俩熬红了双眼,换来了雷延德的康复。出院时,医生、护士和病友们都说:这儿子、媳妇,是亲的!

  在村里,雷延德有一项“特权”:赊账。他可以随时从小卖部拿回油、盐和饮料,也能从进村售卖的流动摊贩手里接过上好的五花肉,不用先付钱。“想吃的、想用的就让他自己选。”雷明春早早和商贩们打了招呼,他要的东西先取走,记在账上,每隔一段时间结清。去年年底,雷文凤和猪肉摊老板结账,一共2000多元,“花点钱没事,家有一老,能吃是福!”

  雷延德没上过学,雷文凤说“其实老人手里有钱,而且他认识钱。”但老人对钱有自己的“看法”,比如给他红红的百元钞票,他不要;给他10元的零钞,乐呵呵地接过去了。后来夫妇俩才知道,他喜欢张数多一点,张数少了不要。于是,夫妇俩经常给他塞零钱,5元、10元、20元……从未间断。年轻时,雷延德喜欢喝酒,便用这些钱去买酒。如今不喝酒了,喜欢喝冰红茶、吃小面包,嘴馋了随时去买。

  人老了就像小孩,“老小孩”的脾气在雷延德身上也时有体现。前不久,雷明春给老人买了一双崭新的棉鞋,他接过一看,却连连摆手,比划着“说”不要。“起初以为他是客气,后来马上反应过来,棉鞋没加绒,他不喜欢。”雷明春意会后,立马进城换了一双新棉鞋。穿上加绒的新鞋后,雷延德满心欢喜,马上出门溜达去了。

  当然,雷延德平时的头疼脑热,也没少让夫妻俩操心。有一次,邻居发现,雷延德吃过的碗筷都没洗,躺在床上一动不动。“他可能生病了!”邻居立即给在40公里外的雷明春夫妇打电话。接到电话后,夫妇俩立即放下手里的工作,骑上摩托车风驰电掣地赶回家,请医生来把脉问诊。经过诊断,只是普通的伤风感冒,在家里休息几天后,他就好了。

  雷延德有什么不舒服,就会用手和雷明春比划。一天,他捂着肚子,脸色痛苦,比划着要看医生。雷明春见状很担心,立即驱车20多公里送他到县城医院,给他做了全面检查。B超、CT都查了,最后没有发现问题,雷明春才长吁了一口气,安心地将老人接回了家。

  当雷明春夫妇不在家时,雷延德就自己做饭。因为掌握不好水和米的比例,或没擦干底部的水,总让电饭煲出故障。这些年来,他烧坏了十几个电饭煲。“坏了就换新的。”雷明春和爱人从没有一句责怪。

  2021年9月,雷明春调到松阳县城工作,回家没有以前方便了,但每周至少回家两次,雷打不动。平时,只要工作不忙,有空余时间,他就一定会回灯塔村。每当有同事问及原因,他总会说:“家有一宝,放心不下!”

  爱无止境

  站在雷家门前,眺望远处,嵌在天边的山峦,连绵不断。山里人家,淳朴善良,心直口快。

  36年来,雷明春夫妇用超越血缘关系的爱,无微不至地照顾雷延德老人,感动了无数人,也感化了当初不理解甚至怨恨他的家人。

  不知从何时起,曾要与他断绝父子关系、不让他踏入家门的父亲,会隔三差五主动过来,将刚从地里摘来的蔬菜送给雷延德。农忙时节,雷明春忙不过来,父亲二话不说,挽起裤管下田,播种、插秧、施肥、收割,没有一次落下。

  尤其令雷明春欣慰的是,儿子雷煜阳也主动孝敬家里这位特别的“爷爷”,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从记事起就喊爷爷,他跟我的亲爷爷一样。”雷煜阳说,结婚那天在村里办喜宴,自己亲手扶雷延德上桌,让老人一同分享这一幸福时刻。从工作第一年开始,每年春节他都给爷爷准备红包,雷延德也从不推辞,乐呵呵地接过去。

  雷煜阳的儿子也渐渐长大,今年12岁的他,自幼耳濡目染,开始有模有样地学大人“对太爷爷好”。春节时,他用零花钱包了一个红包,学着爸爸的样子,跑过去塞给太爷爷。

  如今,雷煜阳在宁波做餐饮生意,不能经常回家,但心里更牵挂家里的爷爷。每次回家前,他打给爸妈的电话中,问的第一句话就是,“给爷爷买点什么?”

  两年前,雷文凤意外得知,老人的外婆家在云和县朱村,姨妈家在莲都区碧湖,一个“小心思”在心里萌生了。此后,逢年过节,夫妇俩带着雷延德走亲戚,“亲戚越多越好嘛!既然是一家人,就要与亲戚多走动!”

  对于雷明春一家人的大爱,远亲近邻都大为赞扬。但也有少数人背后议论:雷明春和他老婆就是傻!更有“好心人”当面相劝:“你们图啥?值得不?”雷明春并不在意,随口而答:“图个开心呗!”

  确实,他有开心的理由。古稀之年的雷延德,不仅精神矍铄,还能下田干农活,种的青菜鲜嫩翠绿,每次回来都要摘一大篮子让他带到县城。

  2019年,雷明春夫妇为雷延德申办了《残疾人证》,残疾类型一栏写着:多重残疾。有人建议,雷延德符合住公办敬老院的标准,把他送去你们也省心。雷明春一听,连连摆手,坚决不同意,“从未这样想过,他是我的亲人,放在身边才安心!”

  眼下,雷家四代同堂,儿孙绕膝。和很多颐养天年的老人一样,雷延德自在惬意,尽享天伦之乐。

  从爷爷那一代,到雷明春自己这一代,再到儿子一代甚至孙子一代,一份特殊的亲情跨越五代人70年,接力延续,爱无止境!

来源: 丽水网    | 撰稿:记者 阮春生 陈炜芬    | 责编:周宣印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