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金华 新闻详情 A- A+
开学第一周,想东想西、上课犯困,是得了“开学综合征”吗?
发布时间:2024-03-05 09:25:20    

   日前,金华市大中小学迎来了龙年的第一个学期。如今一周时间过去,在开学的兴奋之余,同学们是否已经从“寒假模式”成功切换回“校园模式”了呢?连日来,记者深入金华各地校园展开实地探访。

  在义乌市第二中学,高三学生杨舒亦告诉潮新闻记者:“我刚开学学习状态不太好,现在慢慢投入进去了。”为应战即将到来的6月高考,金华的高三年级大多提早了一个星期左右开学。

  作为“身经百战”的高三生,杨舒亦在开学前依然十分忐忑:“开学前几天是最难受的,我会想东想西,万一回学校吃不好、睡不好怎么办?”尽管多了一个星期调整,杨舒亦表示她的一些同学还是有上课犯困、找理由请假、吐槽老师学校等等不愿上学的表现。

  陈思是义乌市大陈镇初级中学初三的班主任,在她的观察中,刚开学的两三天大部分学生上课专注度不高。“开学第一周主要还是抓纪律,恢复学生的规则意识。”陈思说。

  类似的情况在低年级要更为明显。“除了上学哭闹、上课发呆以外,学习习惯、书写习惯都要重新纠正。”义乌市龙回实验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李心悦说。

  在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专职老师王利看来,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开学综合征”的典型表现。“不过,所谓‘开学综合征’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病症名称,而是一种形象的称呼,主要是指学生们从假期生活转向学校生活的一种适应性问题。”王利介绍道。

  王利告诉潮新闻记者,人体对环境的转换会启动适应机制,生理上如此,心理方面也是如此。开学初学生从休闲自由的假期家庭生活转换到任务紧凑、规则明确的校园学习生活,出现一些适应问题是正常的现象。

  为了让学生尽快摆脱“开学综合征”的困扰,老师和学校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开学前我们班主任会在班级的家长群里转发针对‘开学综合征’的指南的推文。”义乌市佛堂镇初级中学初二班主任杨凡介绍了她的方法,“开学以后密切关注学生,并进行针对性地个别谈话,必要情况下也会与学生家长沟通。”

  另外在教学方面,义乌中学高二语文教师沈倩倩表示一开学的课和作业不会设计得很难:“这样可以有一个过渡,让学生适应新学期的节奏。”

  潮新闻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金华的大多数学校如今都有专职的心理老师,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前往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部分学校还设有定期的心理健康课程,以及专门的心理活动室,供学生放松身心与调节情绪。

  “心理问题或一些心身反应越来越引起重视是一件好事。”王利说,她同时也提醒需要避免将“开学综合征”过度的病理化和标签化,“如果一味将一时的心理贴上了病症标签,会削减个体的创造性适应调节的动态活力。”

  王利认为,克服“开学综合征”重点在于提高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老师、家长以及学校更多的是做陪伴性和支持性的工作。为此她从学生主体的角度出发给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调整作息,规律饮食;二是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调整心态;三是熟悉校园环境,创造学习生活的仪式感,给自己的正向行为予以奖赏强化。如果通过自我调节,适应的不良反应仍较严重且持续超过两周仍未缓解,则应当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开学综合征”事实上并不只会在学生中出现。多位一线教师在采访中也向潮新闻记者表达了开学前后几天焦虑、疲惫的身心感受,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半开玩笑说:“我估计比学生更不想开学。”

  究其原因,超长的工作时间、繁重的教学任务,以及各式各样的培训、会议、论文、课题、比赛等等教学外的事务侵占着教师的休息时间,老师们同样需要适应从假期到工作的环境转变。

  与学生得到外界越来越多的支持帮助不同,老师们往往只能独自应对和调整,“每天看看日历,数数离下个假期还有几天。”一位老师无奈地说。因此一些老师也向潮新闻记者表示,在“开学综合征”日益增多的讨论中,我们的视野或许也不应仅仅局限在学生身上。

来源: 潮新闻    | 撰稿: 石磊 见习记者 张竞聪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