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出行受限阻挡“救命药”,党员干部化身“快递员”与时间赛跑;基地内蔬菜滞销,党员干部秒变“推销员”,及时畅通渠道,将本地农产品纳入海宁市物资保供系统;辖区宝宝奶粉告急,党员干部又成为“代购员”,及时帮孩子们备足“口粮”,解决家长们的燃眉之急……
在海宁市马桥街道,这样的暖心事每天都在上演。广大党员干部和志愿者多重身份的背后,是马桥街道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各种努力。海宁“4.2”疫情暴发以来,马桥街道建立健全“网格连心、组团服务”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在化解共性问题堵点的同时,针对特殊群体,想方设法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各项暖心服务,让群众放心安心静下来。
“快递员”爱心接力为生命护航
“真的非常感谢,我的‘保命药’拿到了!”昨天,高女士说起药品代送的事情后,一连道着感谢。原来,因为疫情出行受限,原本在前几天就想去杭州采购药品的高女士遇到了难题,眼瞅着药品快要吃完了,这可急煞了她。如今拿到药品后,她一直悬着的一颗心也终于放了下来。
高女士家住马桥街道桐溪社区,因患肺癌,一直服用靶向药恩沙替尼片,医生也多次叮嘱她要坚持服用,一天也停不得。4月3日,原本是去杭州配药的日子。然而,因桐溪社区出现一例阳性感染者,小区被列入“三区”范围。随后,海宁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出行变得更为不可能,这让他们全家心急如焚。
“我们接到求助后,一边向街道社会事务办反映情况,一边与杭州方面协调沟通,最终经各种努力,终于让这一难题有了转机。”马桥街道桐溪社区党委书记周晔告诉记者。出于疫情防控考虑,最终双方决定采用接力方式,由杭州方面协调快递员将药品送至两地最近的交界处,再由马桥街道工作人员将药品带回。
李跃丰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与病人家属取得联系,随后又马上与杭州配送人员进行联络。“虽然我们双方都再三确认了线路,但比预定的时间还是推迟了一些,在对外包装进行全方位消毒后,我一点也不敢耽搁,终于顺利将药品交到了家属手中。”李跃丰说,能够圆满完成“快递任务”,心里很高兴。
“推销员”助力解决蔬菜销售难
马桥街道民胜村的种植大户葛明初从事蔬菜种植快30年了,目前共承包了近800亩菜田,并经营着一家蔬菜有限公司。如果没有疫情,蔬菜基地这段时间每天的产量约在2吨左右,主要有南瓜、西葫芦、黄瓜、花菜等。“最发愁的就是西葫芦和黄瓜,时间一过就不行了,这可真的急死我了。”葛明初说。
了解到这一困难后,民胜村及马桥街道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实际上,在整个海宁市,类似这样的难题并不仅仅是葛明初一个人的。“一些种植大户出现了销售难题,我们海宁保供中又需要大量蔬菜,我们就想到了要在供应端和需求端架好桥梁。”海宁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张伟锋说。
在排摸情况的基础上,海宁市农业农村局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海宁市本土农产品消纳方案》,助力解决本地种植大户销售难题。该方案明确,在自产蔬菜销售方面,先由各镇(街道)自行消化,各地在配送中优先选择本地蔬菜,多余的蔬菜再由市级统筹,由市调配中心进行调配。
“昨天接到了海宁市供销总社的采购电话,总共采购了3000多斤,今天又采购了5000多斤。”葛明初说,现在心里一下轻松了很多,真是多亏了政府部门的“推销员”,让他的滞销蔬菜有了这么好的销售渠道。
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快递员”“推销员”“代购员”……党员干部多重身份的背后,是海宁马桥街道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不懈努力。“当前最迫切、最关键的是要强化社会面管控,让城市‘静下来’,我们畅通渠道提供各项暖心服务,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广大群众放心安心静下来。”马桥街道党委书记章如强说。
无论是采购药品,还是诸如购买奶粉、尿不湿等个性化需求,在马桥街道都可以尽力满足。据介绍,在手机点单的同时,该街道各村(社)均落实专员负责群众需求的登记,汇总和代购工作,初步形成了“居民下单、村(社)代购、志愿者送单”的人性化关怀服务形式。如桐溪社区、先锋社区、柏士社区、利众村、民胜村等均设立了便民服务点,全力满足辖区群众各类生活保障需求。
抓好“菜篮子”才能“安民心”,生活物资的保供应是疫情防控的基础性工作。“保供大战”背后,也是一次应急考验,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昨天是第二批生活物资发放的日子,马桥街道全体党员干部闻令而动,争分夺秒,在及时归纳总结首批物资发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更加科学有效的配送方案,如针对家中没有开火条件的群众,及时调整优化。生活物资的及时发放,让广大群众吃了一颗定心丸。
马桥街道有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该街道将进一步深化“网格连心、组团服务”机制,周密细致地把基本生活物资、医疗救治、人文关怀等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全力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朱胜伟/文 | 责编:陆姗姗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朱胜伟/文 | 责编:陆姗姗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