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的一则新闻昭示着嘉兴市的自来水水质实现跨越,完成了从合格水到优质水的转变。
正如一位市民留言中的感慨:我家自来水有点“甜”。
01
随着这两年嘉兴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优质水厂项目、嘉兴市现状水厂工艺提升改造项目、现状供水管网改造提升项目等民生工程相继完成,目前嘉兴市本级居民家里自来水中的千岛湖原水约占40%,本地原水约占60%,其中本地原水经过国际领先的纳滤组合工艺提升。
最新一次的管网水检测结果,和过去相比有了质的飞跃:CODMn由原来的1.5mg/L下降至现在的0.5mg/L左右,指标远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甚至优于规范指导直饮水的饮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2005要求的2mg/L。
数据或许太过专业,但居民们的感受是最直观的体现。
影响嘉兴自来水水质的一个重要节点,是2021年6月市域外配水工程(杭州方向)和配套优质水厂的同期建成通水。从那时候开始,嘉兴人的自来水管道里就有了从千岛湖奔涌而来的优质水。该工程可以同步向市本级及各县市受水水厂供应千岛湖原水。
2022年嘉兴市本级生活饮用水平均日供水量约42万立方米,2022年最高日供水量已达51.4万立方米。千岛湖引来的水目前给市本级的额度约16万立方米/日,虽然存在较大缺口,但对水质的提升作用明显。
这就是一些细心的居民感到“水甜”的原因。
这都基于嘉兴对于这一问题的精彩破题,一方面探索先进水处理工艺,另一方面把目光锁定在取水水源上,双管齐下,从源头上保障嘉兴市民的用水安全和用水质量。
正如嘉源集团一位负责人说的:嘉兴对优质好水的追求没有止境。
02
提高水质,核心技术不可或缺。
嘉兴市本级两座水厂使用的原水来自石臼漾、贯泾港两大水源地,自2017年以来,水源地水质逐年改善并稳定在Ⅲ类水以上,也就是说,本地水源经水厂处理后的出厂水,各项水质指标就优于国标要求。
今年春节前,嘉兴市本级石臼漾水厂和贯泾港水厂开始运行国际最先进的纳滤工艺。
这是工艺改进下的水质提升。而本地生态湿地水源的水则采用的是“生物预处理+加强常规+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纳滤膜处理”组合工艺。比过去多了一道“纳滤膜处理”工艺,这个工艺在国际上都是领先的。
通俗地说,纳滤膜处理就相当于居民家里的净水器处理,只不过如今小净水器集中在一起变成了更高级的超大型净水器,安装在了水厂里。
随着纳滤膜工艺提升改造项目进入实质性运行,有些细心的市民已经发现家里水龙头放出来的水口感明显好了。
这里依旧是技术做支撑,嘉兴市本级自来水中,电导率、硬度、硫酸盐等影响水质的感官性状和有机物综合指标明显优化,各项指标和口感得到极大提升。
几大工艺并行改进,水质的向上变化就成为必然。
03
水是生命之源。而自来水犹如城市的“血液”,不仅要流动畅通且最好质量越来越高。
这就需要几个不可或缺的条件。一则水源需要充足、丰富。现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的用量明显增加;二则居民对于水质的要求也日渐提高,从“合格”而“优质”是必然需求。
居民的诉求和建议是嘉源人努力的方向。未来随着项目建设推进与技术水平提高,适应居民用水市场细分的功能也会出现,比如: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的分开、污水的深加工处理等等。
作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嘉兴城乡二元鸿沟慢慢消弭,在供水上也必须如此。多年来,嘉兴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全面取消以地下水为水源的乡镇自来水厂,于2013年形成了城乡全部“同网、同质、同价、同管理”的一体化供水管理格局,在全国地市级城市中成为首家。
这个“首家”既是自豪,也是压力。压力之下彰显动力,引领着嘉兴朝着城乡一体化供水民生共富道路不断前行。
因此,不论是在城市还是乡村,同样质量的一泓清泉,已经成为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就要依靠供水部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高度责任和跨越春夏秋冬的、一如既往的不懈努力。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钟嘉平 | 责编:陆姗姗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