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日前公布了全市第一批共富村、共富带、共富联合体名单,塘栖镇丁山湖水韵风情共富带名列其中。
从无人问津到游人如织、风景秀美的丁山湖区块,是如何打造景区村庄“网红地”,促进共同富裕的?“以水为媒”便是答案。
近年来,丁山湖水乡风韵共富带依托省级美丽河湖丁山湖生态环境优势,大力推进美丽乡村、“五水共治”工作,推进“美丽环境”向“美丽经济”转变,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新活力。
塘超小径
促进乡村环境蝶变
谋求美丽产业发展
行至丁山湖畔,风光旖旎,处处透露着生动的野趣。“美丽乡村”水韵风情线——塘超小径沿湖而设,烟雨江南的意境与现代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机融合。每到傍晚,村民们便会漫步其间,享受大自然的美妙;每到节假日,也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露营、踏青。“趁着孩子放暑假,带他亲近自然,体验农家乐。”刚刚过去的周末,住在星桥街道的刘女士一早便带着全家来到这个游玩、吃饭两不误的“遛娃”圣地。
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也进一步推动了丁山湖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政策扶持、服务培训、评比竞赛等举措,塘栖镇积极鼓励丁山湖沿线村民开办农家乐、民宿,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截至目前,丁河村、丁山河村、宏畔村已开办农家乐19家、民宿2家,实现营收超2000万元,联农带农成效显著,真正形成了一条富民产业带。“这里夜景挺美的,晚风凉爽,大家都会选择到室外用餐。”景色湾农家乐老板沈莉芬开心地说,尽管在后厨忙得不可开交,但这份“美丽经济”带来的忙碌,却令她脸上挂满幸福的笑容。
得益于“美丽乡村”建设和共富带资源整合,丁山湖区块正在经历一场“蝶变”。去年,丁山河村成功创建省级农家乐集聚村,环丁山湖3个村共同组建了丁山湖农文旅融合发展有限公司,以资源换资产,通过开发精品民宿、帆船水上运动等多个特色项目,为沿岸各村集体经济增收,实现抱团发展。
传统技艺传承发展
带动村民走向共富
临平历史悠久,传统技艺及非遗文化丰富多彩,如何在传承中实现创新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位于丁山湖畔的“百匠工坊”进行了新的尝试。去年年初开始,“百匠工坊”掌门人沈建标计划并开始征召附近百位手艺人,“挖”出塘栖人家的美味,不仅让老行当焕发了新活力,也让手艺人们增加了收入。
“今年端午节期间,我们把手艺人加工的粽子和咸鸭蛋搭配成礼包销售,销售收入达到了150万余元,这些就是他们创造的财富。”沈建标告诉记者,在“百匠工坊”的助力下,不仅能够实现乡村振兴、共同致富,更能将“老底子”的风俗和情怀传承下去。
丁河村打造的鱼鹰团供应链也发挥着同样的带动作用。丁河村通过线上线下销售结合、团体个人采购结合的方式,搭建专业性、综合性的宣传展示、产销对接平台,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助力特色富民产业发展。“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包粽子,当手艺能够‘变现’的时候,就能更好地传承下去。”丁河鲜粽工坊的负责人陈茂华告诉记者,(下转第3版)(紧接第1版)鱼鹰团供应链启用后,促进了当地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也解决了手艺人的后顾之忧。“产品能够被销售出去,像茶糕、镬糍等传统美食手艺,就能被新一代捡起来。”陈茂华说。
发展离不开人才,塘栖镇以“两进两回”为抓手,指导环湖各村自主开展“双招双引”,积极招引人才、资金、项目“下乡”落地。同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常态化开展“火车头工程”“栖雁论坛”等活动,提升领头雁兴村治社水平,充分发挥30余名乡贤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从而加强共富带的引领作用。
依托湖河资源优势,将山水、田园、村庄、文化产业等串珠成链,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环境蝶变新生,居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在答好共同富裕这道题上,镶嵌于丁山湖畔的小村庄们,正给出自己的答卷,也不断讲述独属于自己的共富故事。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潘锦 | 责编:丁萨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