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套养甲鱼好处多着呢,田里的水生害虫成了甲鱼的‘营养餐’,甲鱼的粪便成为稻田的有机肥,甲鱼本身也值钱。”运河街道双桥村飞翔水产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沈祥林喜滋滋地说。这两天,他的“稻田甲鱼”开始上市了,除了周边的消费者来购买,还有很多来自上海、杭州等地的订单,今年的销路一点不愁。
今年54岁的沈祥林是土生土长的临平人,当过木工学徒,做过木材生意。上世纪90年代末,沈祥林看到了养殖中华鳖的前景,便一头钻了进去,开启了自己“甲鱼大王”的人生历程。20多年来,沈祥林的养殖方法也在迭代升级,最早在温室大棚里养甲鱼,后来村里养甲鱼的人多了起来,他逐渐认识到“生态”二字的重量,开始琢磨生态甲鱼的养殖技术。2008年,沈祥林牵头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并担任理事长,统一供种、统一饲料采购、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品牌销售,以自己的技术保障了产品的质量,也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让村里的甲鱼事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合作社成员最初只有20户,现在已经有52户了,养殖面积也从300余亩扩大到了1400余亩。”沈祥林说,近些年,合作社年均增收320万元,每户社员都可以拿到可观的分红。在生态种植养殖业发展上孜孜不倦的沈祥林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甲鱼大王”,还被认定为临平区首批农民“土专家”“农民技师”,被评为临平区“E类”人才。
2019年,沈祥林又开始了新探索,他划出一部分稻田做实验,试水“稻田甲鱼”。稻田甲鱼的养殖方法不像大规模甲鱼养殖,它是将甲鱼放到半野生的环境里让它们自己觅食,尽管一年下来也长不了多大,但胜在天然,很受消费者喜欢。如今,“稻田甲鱼”已经成为双桥村的特色产业。可沈祥林却没放慢脚步,他又“玩”起了稻田龙虾养殖,今年“五一”假期推出的“垂钓小龙虾”活动,日均吸引上千客流,带动一波乡村游小高潮时,增加了村民收入。“小龙虾吃一种名叫伊乐草的植物,排泄物又可以成为滋养稻田的生态肥料,每亩稻田减少了70%的肥料用量,降低了不少成本。而且这种模式下种出来的水稻也更加绿色生态,销售价格也大大提高,算下来,稻虾混养的收入比单纯种植水稻至少增加2/3。”
现在,除了土地流转的租金收益,双桥村不少村民还能利用空闲时间来基地打零工,真正在“家门口”实现了“双增收”。钟银仙家住离飞翔水产专业合作社只有300米的距离,平时主要任务就是接送孙子上下学,在孙子上课这段时间,她来合作社打扫卫生,每天有120元的收入。“接送孩子放学时间不耽误,还能打发时间赚钱,这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钟银仙说。
有了增收好模式,合作社也确立了发展新定位。在各方的助力下,“飞翔水产”将升级成为“为农服务中心”,增加户外烧烤、课外研学等项目,打造一个集种植养殖、农事体验为一体的特色生态农业基地。“希望这样的模式能带动村民增收,带领临平‘三农’人找到新的共富路。”沈祥林说。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周玉芳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