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余杭街道南门不到二里,南湖即呈现在眼前。
远处九锁、天柱诸山,峰峦时隐时现;眼下阡陌桑田,塘漾棋布,房舍成列,林木葱茏,其四周又围以坚固之堤坝。这,就是著名的南湖。
实际上,很难说南湖是湖,它是一项水利工程。
途经余杭的苕溪上承天目万山之水,每当春夏秋,霪雨滂沱,盈川满谷,奔泻其中,溪量难容,攻堤浃岸,乃至下游杭、嘉、湖三地俱遭漂没。
东汉熹平二年(公元173年),县令陈浑为分杀苕溪的水势,“橐输四万金,兼人工以十万计”,开辟南湖。中筑以界塘,其西为南上湖,周围32里;东为南下湖,周围34里。两湖东界为八角亭、白泥山,西界为洞霄宫,北界为石门塘,面积1.37万亩。
(伍宗保/摄)
南湖的开辟使洪水得以留蓄,减其锐势,经双溪、潘板、北湖、到瓶窑龙舌嘴流入东苕溪,下游田禾既无淹没之灾,又有灌溉之利。
因担心洪水从石门溢进南湖,陈浑又命人在南下湖之南,自东岳庙至观音阁设五亩塍,一带长495尺,高5尺。水得以盘塍徐徐而下,由石棂桥过安乐,以归南渠河。
这些在史籍上均有记载,清嘉庆《余杭县志》卷十一《水利》:后汉熹平二年县令陈浑修堤防开湖灌溉。县境公私田一千余顷,所利七千余户。湖东南岳庙之侧有石棂桥、五亩塍,二处皆汉陈浑遗迹。南渠河上有东郭堰,陈浑置。
历代余杭县令,均重视南湖治理,不敢有半点疏忽。陈浑以后,唐代归珧,宋代杨时、 章得一、江袠,元代常野先,明代戴日强,清代张思齐、龚嵘、张吉安等均有功于南湖。
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县令戴日强到任时恰遇洪灾,暴雨昼夜不止,苕溪暴涨,南湖决堤,西溪、安溪皆苦水灾。而上一年已大雨数十日,溪水骤涨,南湖塘北堤为民所决,洪水直灌钦贤等乡20余里,一夜水涨丈余,致使墙屋俱塌,溺水者无数。
戴县令临危受命,率民众废垦田、辟湖址、立界碑、修闸堰,治理南湖。疏通堵塞,铲平泥沙沉积的地方,有缺口的补上,有坍毁的填好。借助民众之力疏通湖中沉积的泥土,运往别处加固堤塘。湖身周长三十余里,湖塘深约四丈、宽五丈,比之前的湖塘大了三倍。同时,用浚湖的泥土筑起十字长堤,搭建六座桥梁,又在堤上种桑栽柳,森然成林,一则固堤,二则可据其材充益治湖经费。整个工程延续了三年。
明金学曾有《南湖告成记》,回顾了自汉陈浑始至当时历代余杭地方官治理南湖的功绩,其中记载,天目众山之水奔流到苕溪,分流到石门港,从石门港逶迤而入,浩浩荡荡汇成大片水域,这就是南湖。水流到了南湖,好像有了可以暂时停留且储积的地方,用以缓解澎湃浩荡之势,使水流不致于冲溃堤坝,泛滥成灾;而天旱时则可引水灌溉杭州、嘉兴、湖州的田地。南湖工程可称作数百年来东南地方一大得利之源。
《南湖告成记》重点记叙了戊申年间,杭州大水及此后重治南湖的情况。
由于年代久远以致防护松弛,湖边诸多豪强把持,不顾法令任意割占水域,侵吞盘踞面积日益扩大,终致南湖被废弃,水没有地方储存,洪水灾害又害苦了四野。而一遇干旱就没有办法,只能干巴巴地望着老天下雨,百姓的愤怒和惋惜无处可诉。
南湖工程历时一年多,参加劳作的超过一万人,夺回豪强侵占的田亩八千多亩,募捐银钱三万两。工程完工后,使受洪水威胁的三郡百姓不致葬身鱼腹,过上了平安生活。从此,三郡百姓年年上纳金钱、谷麦,供给国家税赋数以百万计。
清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至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先后治理南湖六次。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抚院范承谟重修南湖,加高堤塘,“堆贮湖中积泥成丘十余座”。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知县龚嵘增筑五亩塍,复修十字长堤和六桥,且于塘堤四周遍植桃柳,增建亭榭,在十字交叉处筑澄清庵,延僧居住,朝暾夕晖,士女游观,如西湖般。
民国《浙江通志稿》“南湖”条载:南苕溪朝东北方向流去,进入余杭县境内。南给线潭输水,北有舟枕山的来水注入溪流。溪水又向东流,南向分洪蓄水,便是南湖。南湖坐落在距县城西南二里的地方,容纳苍步岭、石盂岭等处汇集而来的水流。
当初,湖面辽阔广大,今天已变得很小了。湖内有八座土山,水盛时泛滥而成汪洋,水枯竭时只剩细流归入渠沟。湖的形状北面宽广南面狭窄、西部宽广东部狭窄,四周有堤埂围绕,周长约十里。中间筑有十字堤,东西宽三里多,南北长二里。由西北出口过石门桥,与南苕溪会合。
至唐代,南湖年久失修,以致湖面淤塞,堤坝破损,洪灾又屡屡危害黎民百姓。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县令归珧率民工数万,日夜不息疏浚南湖,使之恢复汉时旧迹。并于镇北十里处新辟北湖,围塘三十公里,至今仍名归长官塘。嗣后,南湖堤岸随时得以修治。
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年-1106年),权相蔡京葬母于南湖之侧,欲浚南湖潴水,时余杭县令杨时不畏权势,竭力阻止。
宋代实行“县令、主簿并以管干塘岸入衔,任满无损者有赏”政策,即任内政绩与南湖水利挂钩,所以县令、主簿等均重视南湖水利,不敢掉以轻心,修筑南湖。
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南湖因受大水冲激,堤岸渐低;宣和年间(公元 1119年-1125年),知县江袠亲自踏勘,了解水利状况,恢复南湖原貌;绍兴年间(公元 1131年-1162年),县令李元弼带领百姓挑土石修堤,使堤岸增高三尺,派捍江兵士及濠寨 官看管,一旦堤岸出现漏洞,即“以稿为箔捍护”。
宋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洪灾,县令周章“日役数千人,历时年余”,恢复并增宽南湖旧堤。至咸淳年间(公元1265年-1274年),南上湖塘高一丈四尺,上下各广二丈五尺,周回三十二里二十八步,与下湖相接。南下湖在溪南旧县治西二里六十五步,塘高一丈四尺,上广一丈五尺,下广二丈五尺,周围三十四里一百八十一步。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余杭尹常野先增筑南湖塘,又筑县西官塘十八里。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户部尚书夏元吉、大理少卿袁复,增筑南湖塘使之阔厚, 创筑庙湾、瓦窑塘。永乐五年再修南湖坝。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十二月,提督苏杭水利河道、工部郎中朱衮修筑南湖。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钱塘知县陈惟又砌石筑滚坝,让洪水先经滚坝,缓和水势,以免洪水冲决五亩塍,又可灌溉余杭闲林及钱塘钦贤等乡田地。
历代文人雅士面对湖光山色,自然触景生情,吟咏南湖。
南宋龚大明《南湖》,诗云:梅霖初歇水平湖,湖上青山展画图。更著楼台相掩映,风流端不减西湖。
明何端图(余杭人,崇祯三年举人)《南塘艺花》有云:一望平堤照水清,万株红雾起江城。流莺绕树应多晥,野草缘根亦自生。市尽忽通云壑美,尘余暂起晓春晴。纵横锦障花封似,那羡西湖十里名。
清毛万龄《南湖看桃花》,诗云:揠坐青毡色芜,桃花夜雨欲模糊。起来踏遍南湖路,不道秦源即此湖。
文人把南湖比作西湖、桃花源,足见其时风光之美。明清之际,南湖四周尚有天曹庙、 三官殿、东岳庙、嗥亭等人文景观,并衍生出许多传说。
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惠泽祠,也称三贤祠。由汉及唐至宋,陈浑、归珧、杨时三位县令有功于后世,虽先后远近不同,然为政泽民,有功于水利。余杭百姓自然感恩,在南湖东南建三贤祠纪念他们。青砖黛瓦,缭以围墙,屋中置三贤塑像,设以神主。其处面对南湖,波光潋滟,而汀鹭渚禽,飞鸣上下;其西南一带,群山环拱,堆金披翠,萃山川之胜,又扼民众之心,实乃余杭一邑伟观也。
出于一时利益,明永乐年间,“军民计移籽粒为田耕之,不能蓄水,以致决塘漂没民 庐”“自前明即于涨成田,其何时侵占报垦升科,世远年湮无可稽考”。
弘治年间(1488年-1505年),水利郎中臧某临湖踏勘,见围占湖田甚多,要求增加田赋税收,并将围埂掘毁,结果“豪民乘此紊占,获利又不纳谷”。嘉靖十八年(1539年),豪家徐衢等又占据大片湖田,官府将其所围土埂一概铲平,且沿湖立碑,永禁侵占。
然而,难于令行禁止,究其原因,是南湖本来就是用来蓄水的,堰坝不修则泄,一泄则干涸;湖荡泥深土沃,耕作就成为肥田,不耕作就野草丰茂。所以,豪民便霸占了不修,甘愿水干涸,干涸就能获膏腴厚产,独享其利,如果水涝泛滥也袖手旁观。致使千余亩的南湖,上湖被民间占据无余,只有靠下湖蓄水,未被耕作的只存三分之二。
至清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经抚院范承谟勘察,南湖仅存五千一百四十二亩。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1795年),抚臣方观承《严禁侵占官湖案》称,上南湖尽成阡陌,势难浚复,且地势本高,浚亦不能蓄水;而下南湖亦间段开垦成田,土名百亩圩、王毛圩、荒荡 圩,共丈有人额完粮田地三百二十余亩。在乾隆十九年,报升各里田地八顷之内,以致西南一井形势不全,湖身窄小,不能多蓄,一经山水骤涨,节宣天地。
(南湖风光)
清中叶后,南湖疏于修浚,十字堤塌,六桥渐废,垦田者尤众。
民国时期,杭州地区水旱灾害频繁。据统计,1912年至1948年,受灾达三十四次。加之战争连年,政局不稳,能致力于建设的时间只有十年左右。
民国十六年(1927年)之前,军阀混战,水利建设基本上以整修、巩固为主,点滴吸收 些现代科学技术和设备。
抗日战争以前,政局相对稳定,水利建设有所发展。其时,开展了水利建设所必需的勘测等前期工作,又从西方引入新技术及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取得一定成效。抗日战争期间,水利建设皆陷于停顿。嗣后内战又起,社会动荡,财政困难,只对年久失修的险要水利工程进行维修。民国时,政府虽明令禁垦南湖,然收效甚微。
民国四年(1915年),《浙西水利刍议》提出修整南湖。次年,浙江第二测量队对南湖 进行测量,并提出南湖施工计划书。在测量南湖报告书中指出:余杭南湖创于汉之陈浑,复于唐之归珧,守于宋之杨时,洎夫明季,则被奸豪占据强半,自傅院清理七十余日,而东至安乐,西至洞霄宫,南至双白(白泥、白阳),北至苕溪,旧址始复,嗣以南上不塘,仍为居民占侵,遂至观音阁之界柱移之于鳝鱼港,故明清时重于疏治,已只知南下而不知南上矣。南上周围二十里强,面积九千七百四十亩,村落相望,田畴交错,古制旧迹,荡然无存,失今不治,微特包藏南上且有并吞南下之势,余邑水利尚可言乎?南下周围二十二里弱,面积一万一千二百亩,东至三宫殿,南至白洋山,西至观音亭,北至石凉亭,只以历久不治,遍地荒芜,数日不雨,湖身尽露,若逢盛涨,水即出槽,一片汪洋,并合而成巨浸。
二十世纪50年代,政府动员南湖农民迁移,毁田还湖。1960年9月,在南湖创办农场后,垦耕田5000余亩。此时,南湖就很难说它是湖了。虽然其蓄水分洪性质尚存,但多依靠苕溪上游的青山水库节制。南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000年至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其时就有先人生息繁衍。
1986年水产大队在南湖挖沙时,发现众多陶器石器,上起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时期,下至两汉。据考证,其地系因洪灾沦为泽国。若如此,则比陈浑筑上下南湖还早5000年。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王庆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