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杭州 新闻详情 A- A+
藏身与群山之中,有着千年历史文化底蕴的石盂寺
发布时间:2022-12-15 10:40:24    

   “地名”是人们赋予自然地理实体和经济地理实体的名称。它记录了人类探索自然的历程,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中泰的地名就是1992年中桥乡、泰山乡撤扩并时各取一字而得。时空斗转星移,地域岁月洗涤,在中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赋予了中泰这片大地多少形形色色的“地名”呢?

  “寻踪中泰·地名篇”,

  撷取中泰地名历史的吉光片羽,

  探寻地名背后鲜活生动的逸闻掌故、

  文化现象与历史变迁,

  邀您共赏!

  紫荆村

  紫荆村位于中泰街道驻地西南5千米。东连富阳市高桥镇道岭村,西接白云村,南界临安市板桥乡上四村,北邻新泰村。

  1984年1月巴家桥、铜岭桥2个大队分别改建巴家桥村、铜岭桥村。2003 年9月村规模调整时巴家桥、铜岭桥2个村合并命名紫荆村。

  “紫荆”村之名,是以村东的紫荆山得名。原巴家桥村和铜岭桥村两村山水相连,一溪相通,同属上皇庙水库灌溉区、万亩苦竹园区的主要区块。

  壹 石盂寺

  在紫荆村内的石盂山上有建于汉朝年间的石盂寺,因所处山峰有穴像盂钵,故名石盂寺。寺庙四周修竹茂盛、空气新鲜、山泉充裕,寺旁怪石林立,有石鱼听佛、瀑布、石牛、石象、石龟、白龙洞、青龙洞、仙人洞等,形象逼真,民间流传着许多神奇的故事,极具观赏性。

  石盂寺始建于东晋(317——420),兴于唐,其间几经兴衰,至清康熙年间得以中兴,惜于文革期间遭彻底毁损。仅存药师殿、观音殿、天王殿留存。

  东晋(317-420)年间,临安紫宵宫有一老道长路经石盂山,见山上有一蛟龙腾飞之象,为一处山清水秀的风水宝地,故在此立庵。

  唐初,高僧殊胜来此山修行,至中年时不幸病魔缠身,期间坚持佛事,整天礼拜观世音菩萨,久之感应菩萨而病愈。殊胜禅师遂发弘誓愿,兴建大雄宝殿、天王殿等,一时香火鼎盛。不幸这些殿堂大都毁于元朝战乱。

  到了清初康熙年间,有一法师名常灏,云游经石盂山,因见后山清气摇曳似蛟龙出穴,遂决定落脚此地,弘扬佛法。重建了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一笠亭等。相传大雄宝殿的栋梁是檀香木做的,终年不积蛛网灰尘。而大雄宝殿匾额系江苏秀才蒲华(蒲松龄)所书。至抗战前,尚有杭州灵隐寺派和尚来拓印匾额字样,出价四百银元而不卖。其时香火旺盛,僧人多达三佰余名,寺产有山林七十余亩,良田十余亩。

  清末至日军侵华,战乱年代,僧人散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唯有应天法师看守寺院。惜千年古寺难逃文革一劫,于十年动乱中毁于一旦,仅幸存药师、观音两殿。

  石盂寺历史悠长,见于地方史志记载的较多,如清嘉庆《余杭县志》:石盂山寺在县西南三十里,因峰上有穴如盂,故名。邑人严武顺有记,在洞宵山麓,寺兴于唐,为殊胜禅师建,宋僧惟政修之。明万历间有芥菴病中,梦天人未以盂钵病愈,至山见,名与梦符遂诛茅而居,僧越见于。

  然因石盂寺历经战乱与文革的毁损,能显现其悠久历史的古物已不多见,唯有今大雄宝殿左侧约20米处,在一天然太湖石上尚留有一 “庚年之岁,元祐五年,陈虨游”字样的石刻。元祐五年(1090),为北宋哲宋年代,陈虨(音biao),是北宋时期朝廷放任在江南的大官,因携夫人来石盂山寺还愿拜佛,深感佛祖神灵而助银刻碑,以示纪念。

  虽然建筑、古物已多遭毁损,但石盂寺幸有三幅抱柱楹联的文字由僧人传留下来。其一是:“山高云深藏古佛,花香鸟语见当人”,题名为蒙亢,据《山幢书》说是状元题的句,和尚写的字,书法草行,刚劲流畅。山幢是径山住持,蒙亢不详。其二是:“盂伴黄峰千古石,道奥竹国六朝僧”,落款是石盂僧道。把黄峰和竹园刻画得淋漓尽致。其三是药师殿中的对联:“智深观物变,静心与天游”,深富哲理。

  贰 由拳山

  由拳山位于现杭州西郊余杭中泰街道铜岭桥牛肩岭山脚,牛肩岭古称由拳岭。 此地因产藤纸而闻名全国,称由拳山藤纸。

  由拳山藤纸历代史籍记载颇多,据《隋书地理志》“余杭县有由拳山”;《元和郡县图志》“由拳山晋隐士郭文举所居,傍有由拳村,出好藤纸”;《太平寰宇记》“余杭由拳山出好藤纸”;嘉庆《余杭县志》“按趋朝事类;尚书省施行事,以由拳山所造纸,每张三文,以免户役”。可见历代地理志书上有多处提到由拳山藤纸之名。

  由拳山藤纸以野生藤皮与石灰煮烂舂捣极细后,入水槽捣浆手工抄成。是我国古代传统书画、银票用纸。它以洁白莹润、柔软坚韧、受墨耐湿、不易虫蚀等见长而名誉天下。早在三国吴王(孙权)时(222- -252) ,由拳山就产有藤纸。东晋咸安元年(371) 经学家、散文学家范宁任余杭地方官后,藤纸已负盛名。给属官颁发“教令”说“土纸不可作文书,皆用藤角纸”。藤角纸即藤纸。唐开元年间(714-741) 列入贡品,入贡历史逾千年之久。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由拳山藤纸早已不复存在。如今由拳山藤纸遗址,村人利用这得天独厚充裕清洁的自然水源建起了水厂,日产数百吨“仙洞山泉”源源不绝运销城乡。

  叁 更多地名轶事

  地名的命名也总是有它不同寻常的由来和含义,一般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密切相关,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起源、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

  其实更多的地名是与当地人们的姓氏有关,比如紫荆村的“沈家坞”、“路家头”、“方家弄”、“欧东坞”是因村民大多数姓沈、路、方、欧由此得名。

  地名,包容了多少历史变迁、文化内涵和故乡人的情感。那些珍贵的老地名,像散落在城市各个角落的珍珠,每一颗都闪烁着不同的光彩,聚合成深厚的文化积淀,无声地显示中泰的本色和魅力。

  名离开地,则无所依

  地离开名,则无所指

  地名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一代代人

  息息相关

  它就像人类社会发展的“化石”

  具有承载、积淀和传播文化信息的功能

  它也是城市、乡村的符号

  更是我们回家的路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卢桥辉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