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氏稻草捆毛鸡,乾隆帝巧改坛石寺,汤家弄夫子教顽童......杭州余杭瓶窑,是个有传说的地方。这里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今天我们带来了一个与“祠堂弄”有关的故事。
祠堂弄犟小子报恩
祠堂弄之所以用祠堂来命名这条弄,是因为里面有座祠堂。这祠堂是怎么来的呢?请听我细说。
话说北宋年间一个冬天的上午,丁家大门口端坐着几个族里的长老,在他们面前,跪着一位十一二岁的少年,身边摆着一只小鱼篓,里面还有一尾活蹦乱跳的乌鲢,足足有两斤重。
难道说这小子偷了别人家鱼塘里的鱼,可这乌鲢分明是河中野生的呀!就在围观的族人悄悄议论时,老族长轻咳一声,不怒而威道:“丁翠山,你小子太令人失望了,老夫看你和汪氏孤儿寡母,让族人捐钱供你进学堂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你小子大清早的不去学堂好好读书,却去下河摸鱼,让老夫撞见了还出言顶撞……”
听老族长这一说,围观的丁氏族人都纷纷指责丁翠山这小子不识好歹,调皮捣蛋不争气。
丁翠山却一脸不服地昂着头,说:“老族长,这河里的鱼又不是您家的,别人能捉我为何不能捉?再说我又没误了上学,您犯得着小题大做吗?”
其实丁翠山说的没错,老族长就是因为早上撞见他在河里捉鱼,责备了他几句,丁翠山没有答理,老族长见他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一时恼羞成怒,才叫人把丁翠山押到丁家门口问罪。
现在这小子不知天高地厚,当众顶撞他,再不给点惩罚,那他族长的威望还要不要。只见他气急败坏道:“你……小子目无尊长,不求上进,那就打你二十大板,将你赶出学堂!”
族长大人一声令下,丁翠山的屁股立即开了花。当打他的族人松手后,他还是挣扎着站起来,抱着小鱼篓一步一步走回家。见他把鱼看得比小命还重要,在场的人都不屑地摇头,说这小子太没出息了。
可谁也没想到,丁翠山是个有志气的好小子,回到家后,他没跟体弱多病的母亲诉苦,而是提出要出去学做生意。几天后,他抓了把家乡土,告别母亲离开了家乡。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这年冬天,已经成为杭州富商的丁翠山衣锦还乡。有人问他当年为何为了一条乌鲢不惜得罪老族长,丢失继续上学的机会?丁翠山噙着眼泪说,他捕鱼是为了给体弱多病的母亲滋补身体,后来一想只有赚到更多的钱,才能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这才背井离乡,去杭州学经商。丁翠山还告诉大家,当初幸亏老族长当众责难,才有了他的今天,所以,他决定出银二千两,修建丁家祠堂,供奉列祖列宗。
丁翠山说到做到,祠堂很快修好了。他不记前嫌,请来老族长为祠堂题写“丁家祠堂”四个字。这条弄堂,有人称“丁家祠堂弄”,
后来大家叫着嫌麻烦,干脆叫“祠堂弄”。
(本文节选自《瓶窑传说》,2019年5月在瓶窑老街采集)
老街新韵
瓶窑传说
瓶窑传说,作为瓶窑民间文学的一个样本,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叙述着瓶窑的人和事,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民众的期盼和愿景,蕴含了瓶窑的历史和风俗民情,展现了瓶窑深厚独特的文化底蕴。近日,收集整理瓶窑镇民间传说故事的书籍《瓶窑传说》编纂完成,因此特开“瓶窑传说”栏目,将这份宝贵的文化财富与大家一起分享,回味千百年来瓶窑民间的喜怒哀乐,赓续优秀传统文化血脉。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