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中,玉文化尤其光华灿烂。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礼,在杭州余杭这片土地上不仅历久弥新,也浸润着独特的玉特质,细腻、温润、坚韧。
有礼如玉。杭州市余杭区深挖“礼”的内涵外延,赓续“有礼”文明基因,着眼“浙江有礼·文明圣地”省域文明新实践样板地打造,从“玉”中提炼其内在要求,不断推动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建设,文明实践亮点不断涌现,崇德向善风尚持续浓厚。
以礼聚魂。日前,余杭区提出建设杭州城市新中心的目标,而要打造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新中心,文明氛围必不可少。眼下,这里正聚焦精神共富,持续为人民描摹“在浙江看见文明中国,在余杭感受文明圣地”的美好图景。
文明进万家,好家庭“白玉无瑕”
“垃圾分类精准到位,加一分”、“参与赌博活动,扣十分”。在鸬鸟镇,家家户户都拥有一个“小金库”,里面存的不是钱,而是评判家庭文明氛围的积分。
鸬鸟为何要设置家庭积分?原来,近年来村民收入显著增加了,文明习惯、传统美德等“软收入”却待进一步提升。于是,鸬鸟开始探索“和美家”家庭建设工作模式,开发上线“和美家”小程序,实现家庭行为“可视化”“积分化”,打造“和美与共”好家庭,希望形成“家家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一份“和谐家庭我创建”的承诺书,全镇3700余户家庭都在号召下自愿签订了。有了这个积分账户,相当于有了一本道德行为规范上的账本,积分高者还能得到相应的奖励。文明的“富有”还是“贫穷”,都靠村民自己去创造。
外在的激励不断激活当地的文明氛围,家庭文明被有机更新。双管齐下,内化的精神如家风家训等,则对家庭起着更深的浸润作用。在瓶窑,传承千年的盛氏家训被口口相传,历久弥新。“尽臣忠、全子孝、厚兄弟、睦邻里、俭持家、教子孙、戒非为、重树人。”二十四字新时代家风家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从古籍遗存中“走”出来。仓前街道弘扬传承章太炎“立身第一、立德为先”的“章氏家风”,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使文明之花开遍村里的每家每户。
以和为美,家和事兴。推进文明有礼基本单元建设,要以家庭这个“最小单元”抓起。近年来,余杭不断培育“白玉无瑕”好家庭,滋养文明实践“基本细胞”,如实施“余杭好家庭”系列工程,培育“伢伢习德”未成年思想教育品牌,开展家风家训再创作、祖训新释等活动,开展文明餐桌等“文明好习惯进万家”行动等,持续夯实家庭教育、传承家庭文化、倡导家庭新风。朴实的文明行为“飞入寻常百姓家”,居民的文明素养、观念都在潜移默化中悄悄改变。
晒晒朋友圈,好邻里“温润如玉”
良渚文化村里,88岁的杨元桂和85岁的陶贻园夫妇被邻居们称作“神仙眷侣”。这对夫妇本是苏州人,相恋于清华,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奉献了一辈子,选择了良渚作为养老地。
周四下午,陶贻园奶奶照例又去了她自愿“结对”的一位孤老邻居的家里,与老人聊聊暖心话,看看对方是否有什么生活需求。几年前,小区搭建了一个结对互助的邻里群,在社区,时常可见结对的老人一起散步、做操。目前,这个群体已经扩展到一千余人。
今年是杨元桂、陶贻园夫妇在良渚文化村居住的第七个年头,对他们来说,关上门,是不到百平的温馨小家;打开门,是邻里和谐、互帮互助的社区大家。
德不孤,必有邻。良渚文化村汇聚了来自全国、全球的2万余名居民,早在2011年,良渚文化村就制定了《村民公约》,他们的文明实践让更多人对文明村社生活产生了更大的向往。村民们还自发组建了32个兴趣爱好社团,每当村民日、村跑、村民市集活动来临,更拉近了社区邻里之间的距离。
关于邻里和谐的典范,在余杭也少不了去小古城村开启“两众精神”溯源之旅。
在乡村,让村民拆除或降低自家围墙,从来都是一件难事,更别说村民主动了。而在小古城村,“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这句话深入人心。有了民主协商这一“法宝”,当地降围墙从动议到完成只用了21天。如今,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一砖一瓦透着舒适气息。“打开围墙,敞开心墙”的故事也成为茶余饭后一段佳话。
小古城村立足“两众精神”,以民主议事引领文明风尚。邻里之间有什么矛盾纠纷,坐在村口的大樟树下友好协商,总能有效化解,村民间愈发和睦友善。当文明习俗观念渗透人心,这里的村民不仅身体力行文明乡约,更是成为乡村文明的表达者和推动者。
为织密“温润如玉”好邻里这张网,余杭不断强健文明实践“神经组织”,如开展以“新时代创客说”为核心的“双百双千”大宣讲活动,受众达80万人次,又如建强“余阅空间”、文化家园等邻里活动场所,扎紧邻里纽带。
百花齐盛放,“玉见文明”好家园
一个文明的社会,一定是厚植“好人”文化的社会。一些出圈出彩的中国好人,谱写着一曲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之歌,也引领着有礼家园的榜样力量。
做了一辈子儿童图书馆、获评“中国好人”的庞汝勋爷爷,“从天而降”营救小孩的汤文杰,“90后白发医生”鹿燕青,拾金不昧的8岁双胞胎姐妹,“面膜女侠”教科书式灭火”……近年,一个个出圈的余杭名字与正能量事迹在全网传播。
有时候,好人也有统一的“名字”。在余杭,她们的名字可能是“瓶窑奶奶”、“前溪大妈”、“洪哥”应急小分队,也可能“红小径”、“文明啄木鸟”、“午潮山卫士”、“宝德昌”。一位道德模范,就是一座精神富矿。一群好人,有时候能带动一座城。
比如几年前,黄湖镇青山村的村民还在“为水所困”,直到2015年大自然保护协会来到这里。怀揣着水源保护的念头,协会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村内乱倒垃圾、焚烧秸秆的行为少了,争做“自然好邻居”的人多了。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一个以乡村美学、传统手工艺为核心的艺术村落。一批设计师、公益志愿者、文化工作者在此共建美丽乡村,结合各类文化文明活动,形成了浓厚的“善美青山”氛围。
文明风尚也将反哺基层治理。西溪源村就建立了从村党委至农户的“100+X”五级管理考评体系,村民、党员、村组长、文明监督员等均是文明建设的宣传员、联络员、劝导员和监督员。通过构建“自律+他律”的乡风文明建设新模式,“文明有礼”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自治、德治与法治有机结合,乡村也走上了善治之路。
要建成最具幸福感的城市新中心,余杭正不断筑牢“玉见文明”好家园,壮大文明实践“村社肌体”。“村民日”、“山花节”、“禹上稻香”等有礼文化地标和文明实践品牌点亮日常,基层文明实践百花齐放。文明无形亦有形,城乡文明的建设,全民素质的提升,将让人们愈加深刻地体会到“在余杭感受文明圣地”的真实。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谭琴 徐颖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