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杭州 新闻详情 A- A+
良渚文化村:探索“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2-12-14 20:01:50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工程,也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工程,与群众利益休戚相关。如今,越来越多的社区成为新型城市化大社区,社区的基层治理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也存在诸多难点。如何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化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这些难点,在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良渚文化村”似乎找到了答案。近年来,该社区通过《村民公约》引领村民自治,逐步形成党建统领、文化引领、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不断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方法,最终达到“善治”局面的“五治融合”基层治理新模式。

  《村民公约》“约”出社区好风气

  良渚文化村坐落于余杭区良渚街道,毗邻良渚文化遗址,景色优美,软硬件条件优良,被誉为“当代田园小镇”,当代著名散文家余秋雨来此后曾感叹:“这就是过日子的好地方。”居住在此的人则说,“景美,人更美。”

  2011年6月,良渚街道良渚文化村社区正式成立。目前,这个社区由18个小区2万余人组成,社区成员来自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和世界16个国家和地区,俨然是一个国际化社区。如此庞大的社区人员,结构又如此复杂,如何能在一起和睦相处共享文明生活?

  事情追溯到2008年。当时,居住在良渚文化村竹径茶语小区的居民、在社区论坛中被称为“海老大”的业主赵丹涯曾作《竹径茶语村志》,颇有影响,其中有言:“村有村约,但村约无字,无字则隽永,唯自省自重自爱自尊也……”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热烈的讨论,并成为《村民公约》的前身。2010年秋,《村民公约》进行了公示,良渚文化村中的“村民”对公约异常看重。这份《村民公约》的产生是由村民自发提出、自发讨论,整个征集、询问过程中,组织者共向3931户居民征求意见,最后有92.9%的“村民”提供了反馈,甚至连《村民公约》的整个发布仪式都是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完成的。2011年2月27日,这份由全体文化村居民起草征集最后定稿的公约正式在全村发布,这是全国大型社区第一份业主自律互助“公约”。

  “邻居见面要问好”、“我们呵护孩子的自尊,在公共场合避免责罚”“在小镇公共场所,我们放低谈话音量”“我们在公共场所衣着得体,讲究礼仪”……细细阅读《村民公约》中的每一条,你会发现,这是一份没有任何强制力和惩罚措施保障的规范。公约里没有一个“禁止”、“不得”这样生硬的约束性文字,取而代之的更多是以“我们”为出发点的诸如“乐于”“倡导”“提倡”等字眼。良渚文化村《村民公约》共26条,村民将《村民公约》雕刻在玉鸟流苏广场绣板上,成为文化村的徽章与宣言,也成为文化村共同的家规家训。

  《村民公约》不仅倡行邻里之间和谐友善的日常接触,更从最大程度上激发业主主动参与性,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近年,公约又衍生出疫情公约、大郡南公共区域停车公约等应时而生的版本。通过耳濡目染,《村民公约》内化成每一位“村民”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人人自律,日行成风”的良好社区风气。良渚文化村俨然已经成为“村民”心目中的“梦想家园”。

  共享共建“建”出幸福文明风尚

  未来社区生活是什么样的?舒适美好的居住环境,智能化治理手段,家门口“一站式”便民服务,社区事务大家共商共议,邻里关系温馨融洽……这些关于未来社区的构想场景,在良渚文化村正在被一一实现。

  良渚文化村居民张女士的女儿安琪刚满2周岁,过去一个星期里,安琪在社区婴幼儿成长驿站度过了一段开心的时光。这对张女士而言,真是解决了小家庭的一件大事。婴幼儿成长驿站去年10月22日正式投用,是良渚街道首家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第三方机构运营的基础型成长驿站,为辖区内0-3周岁婴幼儿家庭带去更加全面、科学的早教指导与服务,打造“15分钟婴幼儿优质照护服务圈”。

  走进良渚文化艺术中 心,其 内部有大量普惠共享的村民系列空间,如 村 民剧 场、健 康小 屋、村 民创客厅、村民书房等等都各自发挥着功能,满足这里村民的各种需求,极大丰富了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每年3月的村民日,村民自己组织“村演、村集、村讲、村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参与居民达10万余人次。“在未来社区打造中,良渚文化村社区聚焦‘一老一小’,全面打造服务现代化生活的硬件设备,以数字化赋能社区邻里服务,加强居民的认同与归属感,构筑起‘家门口的睦邻友好’。”良渚文化村社区党委书记徐一峰表示,企业主体服务运营方面,通过公共活动吸引人气,带动商业营收,商业的营收又反哺公共活动。

  如今,改造一新的良渚文化村社区五治广场绿树成荫、宽敞整洁。而在此次改造中,良渚文化村以多种形式将村人自治共享的精神融入景观打造中,打造独特的“精神地标”,以满足社区及居民功能使用为优先,提供社区信息发布、信息导览、休憩等待等功能。通过征集100句村民的心声、制作100块村民声音的地砖,把村民们对良渚的美好愿景以金属砖的形式植入到村民大道中,发扬村民文化、传承村民精神。

  “眼下,在‘政府主导、企业共建、社会参与’这一运营模式的引导下,良渚文化村社区通过多家合力、多元业态,培育区域的内生动力,实现永续发展。”徐一峰说,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塑造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形成了共商共建共治的新型社区文明,推动社区在奔向未来的道路上描绘共同富裕的新图景。

  “阳光议事”“议”出和谐邻里新生活

  近日,良渚文化村社区利用“共享法庭”的平台,辖区民警和社区调解员现场连线驻地法官指导,成功地化解了某小区租房合同纠纷,经过上午半天的庭上调解,下午最终达成协议。

  这得益于去年12月,良渚文化村社区挂牌成立的“共享法庭”。“共享法庭”依托社区现有硬件设施,架设一块显示屏、一条数据连接线和一台电脑终端,集成浙江解纷码、移动微法院、庭审直播系统等软件模块,汇聚了网格法官、调解员、网格员等解纷资源,通过数字赋能基层治理,打通基层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对小区内频发的停车管理难题、小区部分路段出行不便、网络信号弱等痛点、难点,社区邀请党员、业主代表、社团骨干、物业、业委会成员等组建“阳光议事团”,由社区党委牵头,组织党员、村民代表、法律界人士、物业、相关部门等集中商议,形成方案后,公示征求村民意见再实施,实施效果也进行公示。公开公正地处理社区难事,使社区95%以上的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有事不藏着、遇事不绕弯、问题不推诿”,良渚文化村社区创新建立了一套社区专属的阳光议事三步工作法,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不断发展。“对于事实简单、争议不大的纠纷,由片区民警与调解员自行调解解决。涉及小区公共事务的纠纷,通过社区‘阳光议事’机制,由多方共同协商解决。对于事实复杂、法律适用疑难的纠纷,由‘共享法庭’联络法官协调指导调解。”良渚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沈一斌说,近年来,良渚文化村深化基层民主议事协商,线上线下结合以破解治理难题,线上开通“阳光议事”,线下打 造“共享 法庭”、“村民议 事厅”。未来社区创建以来,共开展协商36次、问题解决率达95%以上。

  “社区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党在基层工作的基础和前沿阵地,要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好急事、难事、揪心事,把社区党组织打造成为一个群众信赖的战斗堡垒。”徐一峰表示,良渚文化村社区以未来社区建设为抓手,以数字化智慧化平台为核心,通过数字化改造、智慧化治理,让文化村成为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的国际化善治社区。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刘海波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