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信箱:
184042016@qq.com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您的位置:首页 > 浙江 > 杭州 新闻详情 A- A+
为一把梭建了一个乡村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2-12-14 15:51:19    

   坐标:杭州余杭

  讲述人:余杭百丈镇传梭博物馆馆长 郑芬兰

  我经常说,我是在妈妈的织布声中睡去,在妈妈的织布声中醒来。

  大家好,我叫郑芬兰,浙江省土布纺织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我在余杭百丈溪口村建立了传梭博物馆,目前我是该馆的馆长。

  一把母梭 一份承诺

  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母梭,我能够收集两万多把梭是因为这把梭开始的,所以我叫这把梭为母梭,也叫初心之梭。

  2002年,我在马岭河峡谷徒步的时候,住在一个布依族奶奶家,昏暗的油灯下想起这把梭,最后我得到的时候才知道这把梭是她的嫁妆,因为她当时对我很信任,奶奶希望我能把这把梭发扬光大,所以这把梭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从那年开始,我就开启了这个寻梭的过程,慢慢就有了一个更大的想法,我想把所有收集到的梭都放在一个地方,所以我成立了传梭博物馆。

  一份承诺 一路寻找

  这个是2019年的时候索朗奶奶送给我的,它就像一艘小船,有一个凹的地方,因为长时间地劳作和积累,一刻不停地织这个纹路,然后来回穿梭才会有这样地凹槽,所以我说这个凹槽也是有见证了历史的感觉。

  其实每一把梭背后都是一个手艺人或者当地人的一种智慧的结晶,我希望梭的这种精神和老百姓的智慧,能像手工艺一样在我们的博物馆里自然生长。

  我们的博物馆不仅展示了所有我收集来的梭,还有很多跟竹结合的产品,为什么是和竹结合呢?因为百丈镇山清水秀,素有“竹海”之称,当地的手艺人可以继续发挥他们原有的手艺,你一定想不到抓鱼用的鱼篓,通过一双双的巧手,可以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装饰品,不仅美观了空间,还能被欣赏它们的人带走。

  一路寻找 一路坚持

  我觉得这个地方还有我家乡童年的影子,特别是到这边培训的三百个妈妈们,将近一年的时间,我走近她们,看到她们手中的手艺,她们的风土人情,所以当时就在这样一个机缘巧合下,我留在了这个村庄。

  通过与村镇合作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与竹产业相结合,积极打造手工艺创业创新基地,在激发农村内在文化活力的同时也激活了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村民们的口袋也跟着“富”了起来。

  村民们压根就没想过,在村里面会开一个博物馆,在我的博物馆里,他们可以来亲手触摸,也可以来近距离观看,我们也是不卖门票的,所以我当时说我不愿意在乡村博物馆里面,用一个玻璃罩间隔了你我之间的距离。我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在这样一个大自然的环境中来感受这份乡村的美好。

  我们还有一个退休的老村长,也在这个博物馆发挥余热,还有一些为乡村当解说员、导游的村民,我们把他们请到这里来是因为他们很熟悉这边的环境,所以我们希望他们除了介绍博物馆以外,也可以给我们的游客和孩子们介绍更多乡村的变迁。

  一路坚持 一方见证

  其实我开这个博物馆也没那么高的水准来开所谓的博物馆,在我的心里,我的博物馆就是乡村所有美好的东西聚在这里。我们建这个馆,梭其实只是一个载体,我们是想透过梭这个物件来体验乡村发生的变化,所以这个馆会进行很多很多的活动,有我们的团建,乡野的美食,有我们以民宿为空间的,各种农产品跟手工艺的一个乡村集合店,还可以开展各种研学,交流非遗手工体验,所以这才是我办博物馆的目的所在。

  我们的乡村是非常美好的,因为我觉得城里有城里的样子,乡村就有乡村该有的样子,我最大的愿望是传梭博物馆建立以后,比如说二十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我这把梭和博物馆可以成为乡村变迁的见证者。

123213123123213123.jpg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张国飞 王贵山 胡作华    | 责编:卢桥辉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微店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浪潮评论
潮评社
国网传播
忠文创
我要发稿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