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青山村,茂竹森森,绿水清澈;龙坞水库附近风景秀美,生机盎然。眼前的这一切,得益于余杭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及重要水源地、生态保护区为生态补偿重点,结合区情区况,创新机制体制,因地制宜选择补偿模式,不断完善各项政策措施,探索挖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以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美”促“共同富”。
青山变金山,水源补偿助推富村惠农
据了解,青山村拥有丰富的毛竹资源,20世纪80年代起,毛竹加工厂在竹林中大量使用化肥和除草剂,造成了附近水库氮磷超标和面源污染,影响了饮用水安全。
为了治理水源,改善环境,2014年青山村建立“善水基金”信托,发展和吸引绿色产业、建立自然教育基地、引导多方参与水源地保护并分享收益,实现了生态环境改善、村民生态意识提高、乡村绿色发展等多重目标。如今的青山村已经变成了政府和村民眼中的“金山银山”。
除了建立“善水基金”信托,余杭区还先后建立东苕溪流域饮用水源保护生态补偿资金1000万元/年,闲林水库水源保护生态补偿资金500万元/年等饮用水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每年对水源保护情况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拨付相应的生态补偿基金。
余杭区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水资源保护和水质改善为主要目标,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水源保护和治理长效机制,使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得到经济补偿,增强其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社会公益事业的能力,促进保护地区与受益地区平衡发展,实现了保护与发展共赢。
自然好邻居,固废补偿推动共同富裕
为打造特色“无废城市”样板,余杭区积极探索固废领域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固废无害化处置环境基础设施绿色发展保障,通过生态补偿走进来和走出去,提高固废类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作为国内首个破解“邻避效应”的九峰生活垃圾处置项目落地,杭州市为中泰街道下达了1000亩土地空间指标,周边区县给予每吨75元的垃圾异地处置补贴,余杭区也相继出台了《余杭区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环境改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并建立“居民随时监督”模式。营运至今,中泰街道已收到补偿资金2.8亿元,先后实施包括交通、饮水、文体等148个民生实事工程,街道生态环境大幅改善,环保设施化“邻避”为“邻利”的生动案例得到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并示范推广。
此外,对于污泥处置能力不足问题,余杭区积极与德清县政府对接,签署《环境互保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设施共享、环境共保的“污泥生态补偿”模式,由德清中能接收余杭区一般污泥,余杭区政府支付生态补偿资金,用于德清中能所在地雷甸镇的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领域,共同促进双边发展。
绿色惠五镇,区域补偿促进西部富美
余杭的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统称西部五镇,是该区保育山地丘陵生态、涵养水源之地。如今,这里青山延绵万里,空气清新宜人,美丽经济初具规模,绿水青山就在家门口。径山镇径山村党总支书记俞荣华说:“前两年村里用生态保护补偿的拨付资金进行封山育林,还组建了护林、巡河等多支生态环境保护队伍,促进了村庄生态环境的提升。
在去年实施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还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麂和稀有植物球果假沙晶兰等,大大提升了径山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如今,径山村不仅有了“天然氧吧”的美称,更成了生态旅游的首选休闲地,每年接待游客至少数十万人次,大量游客慕名前来,只为一睹风采。
据了解,此区域自2009年起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0年进一步修改完善,出台《关于完善大径山生态区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实施意见》,采取“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性转移支付”相结合方式,每年按工作绩效进行生态补偿,并将考核结果与镇年度综合考评、领导干部实绩考核和与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资金挂钩。通过森林资源保护、水资源保护、宜居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长效维护等手段,实现西部富美。自2009年以来,累计转移支付8.85亿元,补助生态项目资金15余亿元,补助资金按10%的比例逐年递增。
通过生态补偿机制,余杭实现了由“生态美”促“共同富”,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构建了绿水青山孕育生态产业、生态产业带动强村富民、强村富民反哺绿水青山的可持续发展体系,一幅家园青山绿水、百姓安居乐业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周兆木 钟兆盈 夏嫣 刘子璐 徐雯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