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势恢宏的城址和水利工程,精美绝伦的玉琮玉璧,炭化的稻谷遗存,浙江杭州良渚古遗址,被誉为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五千多年来,文明在时间的刻度尺上留下印记;
五千多年后,孙海波和同事们探寻还原文明起源。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核心区域老虎岭遗址公园
九月的良渚,原野之上,绿意仍浓。
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核心区域——老虎岭遗址公园,孙海波和专家们正在探讨“土遗址”在潮湿环境下的保护问题:“它们是监测渗漏点,渗漏区域还有个裂缝……”
作为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十年间,孙海波一直作为遗址的“守护者”,努力将“地下的万千气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他们正在讨论的“土遗址”保护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孙海波说,他们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并通过持续研究和数据积累,建立一个遗址保护的“新标杆”。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主任孙海波
文物保护,就是风里来雨里去,与时间抢速度;而文化传播,则是用满腔热血,与未来搏高低。
与良渚古城遗址相伴的十年间,孙海波的文物保护之路犹如闯关,苦难艰辛,却又充满精彩。
自学方言扎根文物保护一线,探索遗址公众展示新途径,破解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难题……孙海波始终身体力行,让遗址保护工作换挡提速,渐入佳境。
说起自己的工作,孙海波没有抱怨、只有自豪:“我是文博专业毕业的,能够从事跟自己专业和兴趣爱好相适应的工作,而且可以长期工作下去,我觉得这是非常有缘的一种‘情结’。通过这么多年的良渚遗址保护管理工作,我发现我对良渚是非常热爱的。我也见证了良渚从以保护为主,到后面保护研究、传承利用全方位的发展。”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埋首于文物保护的一方天地,孙海波与良渚古城遗址经历了无数重要的节点。
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多年夙愿实现的背后,是孙海波和同事数年的坚持。
作为申遗团队的一员,孙海波经历了不分昼夜的21天冲刺,5300多页、200多万字、重达100斤的申遗文本就是最好的见证。
回忆起那段与时间赛跑的紧张经历,孙海波骄傲地说:“我们只能通过文本的方式,让国外的专家能够全面地去了解,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和成就,所以我们觉得非常自豪。良渚遗址保护利用的这十年,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讲,应该是璀璨蝶变,硕果累累的十年,也是开创了我们新时代大遗址保护利用的一个新典范。”
在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工作,是一种自豪。作为遗址保护工作者,如何能够让古遗址再活一个五千年,是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
走过的十年,良渚古城遗址文明重现,一次次给世人以惊喜。
未来的十年,孙海波希望在不断完善的保护制度、技术研发和文化宣传中,将先辈们的信仰、文明与力量代代传承,让良渚文化能延续下一个五千年。
孙海波说:“良渚真的是一片非常神奇,也是非常神圣的土地。所以对于良渚遗址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工作来讲,我希望每个人都有一个敬畏的心态,能够去用心、用情地去保护它、去研究它,能够把中华五千年文明发扬光大。”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每个人都了不起!
你的样子,是十年默默守护,
用满腔热血传播中国文化,
你的样子,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来源: 中国网 | 撰稿:辛文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话: 057187567897 京ICP证 04008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