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事经营管理工作近30年,作为丝绸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播者,研究、挖掘丝绸的历史渊源,主编出版了《柔软的力量》丝绸文化系列丛书,以独特的视角向观众解读千年丝绸文明;
他亲手复制了珍藏的敦煌丝绢古画,打造52期中国首档丝绸文化电视节目《字说丝绸》和6集专题纪录片《丝行天下》,探访历史长河中与丝绸文化息息相关的名胜古迹,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新丝路;
他在《百家讲坛》上讲解《丝绸密码》,在行业内外掀起了一股重视丝绸文化、重拾丝绸生命的热潮,将中华丝绸带向文明的高峰。中国网《高端论坛》邀请丝绸行业领军人物、杭州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谈谈万事利丝绸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愿景与行动。
合作共赢是必由之路
中国网记者:国家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今年已有5年,您觉得给中国丝绸行业带来了哪些影响?
李建华:“一带一路”的全称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它的核心要义的两个字就是“丝绸”。所以“一带一路”对丝绸而言,就是一次提升,对社会行业而言,意味着一次新的机遇,也是一次新的挑战。
对丝绸这个行业本身而言,“一带一路”带给我们世界的视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丝绸如何跟上一带一路的节奏,走向世界,这是时代带给我们的新命题。在这之前,更多的丝绸走出去,是粗放加工,贴上牌子,收一点加工费。这次我认为丝绸应该可以让自己的品牌、形象、让中国元素走出去,给世界织造不一样的精彩,不一样的丝绸。
中国网记者:当市场进入稳定发展期时,有很多品牌也看准“一带一路”上的市场,在这一宏观背景下,万事利丝绸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开辟国际市场?
李建华:“一带一路”的概念是比较宽泛的。每一个企业都可以在“一带一路”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关键看企业怎么理解。我的理解就是“合作共赢”。
很多“一带一路”上的国家都急需发展自己的品牌,大部分沿线国家都是商业不发达的小国家,他们都想在中国市场有所作为。当然我们也可以将我们的产品在他们的市场制造更广阔的品牌影响力。这是一个互利共赢、成就对方的过程。
如果我们都从这个视角看待“一带一路”,那么我们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巨大。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企业发展的关键就在于自身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和自身企业在国内的综合实力。就商业而言,国际国内是一样的。
一个企业应该反思自己的基础工作是否扎实,是否能够包容接受其他国家的文化和历史。“一带一路”对单个的企业而言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你准备好了吗,你产品的设计、产品的营销、产品的网络在国内是否已经完整,你是否已经积累产品的资源。另一方面是你是否能吸收包容其他国家不一样的文化,是否可以让自身文化被包容接受。只有做好这两方面才能产生共赢。
当我们想把一个产品销往伊朗市场,我们的设计师、销售人员就要去了解伊朗的思想与文化,反过来也一样,如果伊朗想把产品销往中国,他也需要了解中国的思想、中国的文化。
用大数据拓展广泛的创造力意识
中国网记者:“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万事利丝绸在合作机制这一块有什么创新之举?
李建华:我举个例子,我们在意大利寻找了一个合作伙伴。大家都知道设计这一领域,意大利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这家公司过去用的都是意大利的设计师。设计师为意大利的品牌设计产品,同时我也希望他能够帮我们做设计做管理,这样的局面我认为是一个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可以借助中国巨大的市场吸收更多更优质的设计师团队,另一方中国企业也能拥有世界一流的设计师团队,这就是一个共赢共荣的案例。
在营销方面,我们也可以做类似的活动,例如我们要和吉尔吉斯斯坦合作,他们也很喜欢丝绸。我们可以想到李白是吉尔吉斯斯坦人,所以他们会在李白故居办博物馆。这样的一种共通文化我们是可以进行交流的,在那个时代中国的丝绸和碎叶城有着频繁的交流,我们要不断将这种文化提出来并不断深化。
我们“一带一路”的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和互联网公司其实是一样的,即是否有广泛的创造力意识,例如大数据、人工智能,我们的沿线国家相比都是比较落后的。因此我们可以用大数据的概念和当地市场一起销售,用大数据的概念抓住消费者的心理。
我们和东南亚的国家进行合作的第一款产品就是蚕丝被,我们希望将蚕丝被推往伊斯兰国家,全世界都知道蚕丝是最好的被子,但是过去没有人做宣传,因此我们着手这一方面对蚕丝被进行官方的宣传,这也是“一带一路”能够带给大家的一种产品、一种思想、一种意识。
蚕丝被本身并没有特殊的宗教色彩和文化差异,所有人都要盖被子。这一点选择正确之后,我们才开始选择产品。开始我们想做服饰,他们的面料都很贵,但发现行不通,他们的服装面料很规矩,我们也不是很了解,当你去卖这个服装就会显得不标准。后来又想卖丝巾,但丝巾需求市场并是不很大,因此也行不通。最后反复思考认为中国的蚕丝被是最为合适的。所以我认为中国企业一定要反复深入研究,通过不断实践才能寻找到答案。
中国网记者:在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同国家,万事利丝绸和意大利进行了设计方面的合作,和阿拉伯进行了蚕丝被的合作,因此面对不同的国家需要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合作吗?
李建华:我们走出去和当地的企业合作是必由之路。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去了解当地的法律、文化、历史背景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过高。如果说“一带一路”每个国家都用一个方法去谈,这是绝对行不通的。例如我们和意大利可以进行设计方面的合作,和阿拉伯可以进行蚕丝被的合作,和碎叶城、吉尔吉斯斯坦可以进行文化的合作。
我们必须以丝绸为主线,结合当地的特色、当地的文化、当地的优势进行对接,达到1+1>2的共赢局面。每一个地方,每一个产品在当地的销售都是一个课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如果把我们当下认为可行的方案让其他企业着手去做,由于合作伙伴、产品、定价、定位不同,其结果都是不同的。我们国内市场也是这样,你能做成功的方案我不一定能做成功。
丝绸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
中国网记者: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万事利丝绸在国际交流上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李建华:第一,“一带一路”的主题是丝绸,没有丝绸就成不了“一带一路”。在丝绸这个产业文化上,将丝绸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做得更好是我们应该担负的责任与使命。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一带一路”必然将成为我们主要的发展正题。希望我们的丝绸能够和铁路、物流一样,沿着丝绸之路不断前行。第二,国家也积极出台了大量的政策,鼓励经济文化的输出。一个强大的国家,为我们的丝绸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第三,公司也在物质、品牌、文化方面积累了大量的能量,为丝绸文化的输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希望,丝绸作为中国的一种符号和象征,能像两千多年前的丝绸一样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与喜爱,重新燃起世界对丝绸的无限热爱,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中国网记者:万事利丝绸要打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有哪些竞争对手或者说困难?你们会如何去克服?
李建华:每个地区、城市的文化背景是不同的,品牌在走出去的同时要考虑到不同的市场份额、市场开发。一是物质上,经济能力方面的差距,其次是文化上的差距。比如样式各异的民族服饰,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行为消费习惯。我们可以把不同城市、不同地区看作一个研究课题,在市场介入的过程中进行一对一的市场化运营。
“一带一路”走出去的核心是要有合作的胸怀、共赢的思想。我们中方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市场背景,与合作伙伴共同研究才能让“一带一路”的中国特色不断发扬、开花结果。在过去的企业经营中,我们也遇到过一些困难。比如在过去,欧洲一些国家的技术、品牌、市场都是遥遥领先的,是高端的象征。
我们在追求共赢效益与他们进行商业合作的同时,很容易忽略文化差异以及法律缺失带来的后遗症,在合作中就很容易产生一系列意料之外的矛盾碰撞。我们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才慢慢摸索出与当地契合的商业模式。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经验都是在吃亏中总结出来的,“一带一路”是在吃亏中走出去的。
丝路密码就是包容和开放、繁荣与昌盛
中国网记者:中国古丝绸之路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丝绸故事,您也上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专门讲过《丝路密码》,古丝绸之路和现在的“一带一路”建设之间有怎样的密码?
李建华:《百家讲坛》中的《丝路密码》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总结古丝绸之路的文化及其对中国文化所带来的影响。现在的“一带一路”与以前的古丝绸之路有相似之处,两者的开放都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包容和开放、繁荣与昌盛。中国一直以来秉承着“薄来厚往”的传统,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丝路都是造福于沿路国家,对沿路国家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两者不同的是,由于时代的进步、信息全球化,丝路所创造的价值已经从“暴利经济”逐步转化成正常的商业经济,实现了价格全球化。此外,随着时代和商业环境以及信息流通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市场环境和市场格局是不同的。要根据当下的市场环境进行相应的调整,实行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才能逐步摸索到打开当地市场的门路和渠道。总的来说,古丝绸之路是一条商路,“一带一路”是一条艺术之路,只有共鸣共荣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就是丝绸之路的商业密码。
编 后:
“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厚重的历史土壤,也引领了新时代国家经济贸易行稳致远的前行。“一带一路”建设的见证者李建华,是丝绸文化的研究者与传播者。作为一名企业家,他遵循互利共赢的原则,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先进的市场运营模式,将品牌、形象、以及中国的元素,用丝绸全部织造在一起,把握机遇,用实力和智慧去迎接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挑战。作为一名中国人,他深知国家才是一个企业最坚强的后盾。以丝绸为载体,利用“一带一路”的优势,不断向外输出丝路文化的理念,让世界感受到丝绸的魅力,燃起世界对中国文化的热爱,让中国丝绸在时代的浪潮中发扬光大、熠熠生辉,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不仅是历史的更迭变迁,更是时代的必然选择,承载着人类发展进步的新方向。一位企业家能着眼于关系世界前途、人类命运的重大课题,遵循世界共生共存、共利共荣的大趋势,用长远的目光去构建“一带一路”的丝绸商业模式。在“一带一路”建设向维护国家和平、追求繁荣、大力创新、建设文明的路径上稳健发展的契机中,李建华也会在这条时代的脉搏上越走越远。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芬 田燕 金佳敏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刘芬 田燕 金佳敏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