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是工业的粮食,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过去十年,我国能源变革与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以“两个先行”打造“重要窗口”的浙江,在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上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能源清洁化进程持续加快,绿色生产蔚然成风。
渔光互补 经济环保两不误
初夏时节,在宁波市象山县高塘岛乡的一片滩涂上,64万块光伏板排然有序,一起“沐浴”阳光,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绿色清洁能源。这里是长大涂光伏电站,也是全国最大的海岸滩涂渔光互补光伏项目。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电站上层空间用于发电,总装机容量300兆瓦,占地面积4516亩。自2021年6月项目投产以来,电站已输送10亿千瓦时清洁能源,相当于节约34万吨标准煤,减排81万吨二氧化碳。下层地面滩涂用于养殖,极大地提高了闲置滩涂的开发和利用。项目采用了PHC工程桩10万余根,桩体水泥柱非常利于牡蛎的附着生殖,滩涂养殖品种还包括蛏子、跳跳鱼、泥螺、螃蟹、鲻鱼、海鲫鱼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谈及项目的建设历程,该负责人表示,如今丰硕成果的背后,还有一段艰辛的故事。在电站建设之初,没有可以复制参考的滩涂施工经验和成功案例,项目人员只能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为解决滩涂运输中受潮水影响带来的打桩和施工困难,项目人员因地制宜,创新提出“开水道、搭平台;聚水成湖、改进设备”的施工策略,采用了专制运桩船、犁田式运输船、漂浮式施工步道,一次性解决滩涂施工和物料运输难题;为消除工程桩不均匀沉降给光伏组件安装带来的不利影响,他们采用可调式支架、钢管固定卡环结构等新工艺,将打桩效率提升30%,一举攻破技术难关。值得一提的是,项目所有核心技术均为百分之百的中国制造。一项项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跑出了项目施工建设的“加速度”,填补了国内大型滩涂光伏电站建设领域的空白。
如今的长大涂,通过产业互补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统一,奏响一曲悦耳的现代渔光曲。
转型发展 造新型能源体系
潮起杭州湾,初心红船畔。浙能嘉兴发电厂坐落于杭州湾北岸,是全国第二大规模的燃煤发电厂。多年来,嘉兴发电厂弘扬红船精神,积极响应“发展清洁能源”的号召,坚持打造能源安全新战略的嘉电样板。
在能源保障上奋力担当。目前总装机已达530万千瓦,迄今总发电量逾4800多亿千瓦时,为浙江能源安全发挥骨干作用。嘉电二、三期工程创造当时60万千瓦、100万千瓦火电机组建设投产工期最短纪录。2023年4月,嘉电四期2台100万千瓦煤电机组扩建项目获省发改委核准,被纳入浙江省“先立后改清洁高效支撑性电源项目”“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和保供稳价工程”“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将进一步奠定全国最大的火力发电基地之一的产业基础。
在清洁发展上树立标杆。2014年5月30日,嘉电8号机组成为国内首台成功实现烟气主要控制污染物超低排放的燃煤发电机组,主要控制污染物排放浓度达到并优于天然气燃气轮机组排放标准限值,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在多元发展上打造样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积极融入区域能源治理。行业领先实施燃煤耦合污泥发电、大机组集中供热、厂区光伏发电、风力发电,形成了多种业态、综合能源服务的产业结构模式,助力打造新型能源体系。
助力“双碳” 打造清洁核能示范
从嘉兴市海盐县驱车,沿翁金线一路向南,行至秦山脚下,便可来到我国首座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核电站——秦山核电。浙江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和率先实践地,发展核电大大契合了绿色发展的理念。山峦之上,错落有致的高压铁塔架起粗大的电线,将秦山核电发出的绿色电力源源不断地汇入华东电网,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贡献着不竭的能源。
多年来,秦山核电始终保持安全稳定运行,各个核电机组未发生任何核安全事故。秦山地区环境辐射剂量率仍处于本底涨落范围内,核电站运行以来对周围辐射环境未产生可察觉影响。
截至目前,秦山核电累计发电超81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7.5亿吨,植树造林512个西湖景区,为推进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助力浙江创建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作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秦山核电还积极推进环石浦港(象山)零碳产业园、中国(海盐)零碳未来城建设。日前,秦山核电与浙江海盐共同谋划的《零碳未来城发展规划》获浙江省发展改革委正式批复,国内首个依托核能综合利用打造的零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区规划正式亮相浙江,推动建立核能发电、集中供热、供汽制冷等零碳能源平台,吸引先进制造业集群、同位素医药研发及应用、核能制氢等产业,力争打造“零碳能源,绿色发展”的国家级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来源:中国网 | 撰稿:张逸彬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