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镇夏日炎炎,雨热同季,为微生物的生长和发酵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走进坐落于茅台镇的国台酒园区,车间一尘不染,厂房井然有序。国台酒庄中控室内,工人们通过屏幕上的数字,监控着每一道酿酒工序的指标,像是走进了一座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化工厂,目睹现代科技与传统酿酒工艺的完美融合。
而中控室外,是由大型机械设备、密集的金属管道和一条条由机械手、感应器等各种部件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
整个酿造车间整体有五层,每层分工都不同,但楼层之间又全面打通,通过这种立体结构搭建起来的自动化生产线,基本实现了全面自动化及大部分智能化,包括进粮、润粮、上甑、蒸酒、接酒、摊晾、加曲、起堆、下窖等各个生产环节。
在国台酒庄制酒车间里,车间内的上甑机器人也正在忙碌地工作中,它们负责将出窖的糟醅,按照“见汽压醅”和“轻、松、薄、准、匀、平”标准,投入到每一个酒甑中,能自动调节蒸汽压力,严格按照工艺要求上甑。
在机器人智能上甑的同时,酒蒸气则通过管道进入密闭的冷却系统液化为酒。在线监测系统可以智能控制摘酒的时间、酒精度和温度,将不同的酒体通过出酒管道自动输往不同的酒罐。
整个生产链中,基酒存储虽处于末端,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传统酒库地面面积大且储酒数量不多,而国台酒库追求空间体积。秉承着“向空中要空间”的设计理念,国台在智能化数字酒库中将空间利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国台酒庄规划有6栋数字化智能酒库,每栋储酒1万吨,每一栋分为5层,同时设计为双层结构,相当于10层。每层又设置为两层钢架,底下一层为吨坛,上面一层为千斤坛,存放着国台各年份的老酒和基酒。
在酒的储存和取用上,采用智能防爆四向车、数字智能化仓储管理系统等,实现自动化传输和转运,极大提高储运效率和安全性,可实现 24 小时无间断地无人化智能储酒和取酒功能。
截至目前,国台酒将传统的“12987”酿酒工艺已经细化为30道工序,269个环节,率先在酱酒行业里提出1071项工艺指标标准。且根据重要程度,细分为A、B、C三类,分别予以精细化控制。
智能酿造技术的发展,为酿酒行业带来了显著的优势和革新。以高粱的蒸煮程度为例,在传统的酿酒过程中,“下沙七分熟,糙沙八分熟”的标准,完全依赖于酿酒师傅的经验和口头传授。
国台通过创建基于糊化度指标的“下沙七分熟、糙沙八分熟”的数字化评价标准,建立了糊化度检测方法的SOP。这一方法经过实际应用,效果显著,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粮食蒸煮的熟度,提升了生产操作的稳定性和效率,同时也释放了大量劳动力。
在观测窖池糟醅的发酵效果方面,传统做法是依赖感官闻香观察,而国台的做法是通过生物传感器检测乙醇、L-乳酸和葡萄糖的含量,提供更准确的数据支持。
同样,在评价酒体质量方面,传统做法是通过品酒员的逐一甄别,国台则在此基础上加入了指纹图谱技术,评价国台酒每一批次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相当于上了一层“双保险”。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平衡人、技术和微生物的关系,一直是国台酒业不懈努力的方向。2023年,国台酒业发布了《国台智能酿造标准体系》。某种程度上,它意味着酱酒行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清晰化、标准化、数字化的时代。
正如国台酒业一直坚持的 “五化一通”质量管理模式,他们希望把一切模糊的清晰化,一切清晰的数字化,一切数字的标准化,一切标准的流程化,一切流程的体系化,把一切体系的法规化。
如今,国台酒业已经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GCMS、生物传感器、红外光谱等仪器应用到白酒检验中来,并且借用数学模型的方式,开始建立酿酒工艺与产量、与质量关系之间的数据模型,如同一个严谨的数学公式,只需要控制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这个等式最终都会成立。
从传统的匠心传承到现代的智能酿造,从“天人共酿”到“天人智酿”,国台已经成功探索出了一条融合工匠精神与智能酿造的平衡之道,展现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的完美融合。
(推广)
来源:东方网 | 撰稿:国台 | 责编:谷晟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