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浙江省出台关于稳步推进城镇老旧小区自主更新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引发社会高度关注。老旧小区“自主更新”,顾名思义,就是由业主自愿自发来进行小区改造。这项工程涉及到城市更新、社区改造、房地产开发等多个领域,其背后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在意见出台之前,杭州拱墅区浙工新村已经开始动工,548户居民拆除原来的13幢建筑,新建7幢住宅高层,增加活动中心配套设施超1500平方米,新设地下车位460余个,绿化率提升至25%以上。
更让人关注的是,新建部分在户数不变的情况下,保持新房套内面积不小于原套内面积并适当扩面。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早期建设的老小区由于设施老化、规划落后、环境问题等因素,已无法满足现代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的整体要求。对这些老小区进行原拆原建,既能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又能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符合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城市更新政策,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老小区改造,为老小区原拆原建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例如,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财政补贴、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降低项目投资风险,激发市场活力。
“自主更新”市场规模庞大。我国现有大量建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的老小区,涉及人口众多。按照当前的改造标准和成本估算,每个小区的改造投入可能从数千万元到数亿元不等,全国范围内累计起来将形成一个规模庞大的市场。
以杭州浙工新村为例,小区居民自主出资就超5亿。如果考虑到后期的物业管理、社区服务、商业运营等衍生市场,“自主更新”带动的投资消费市场不可限量。
老小区原拆原建、自主更新,不仅直接涉及建筑施工、规划设计、材料供应等行业,还会带动智能家居、环保科技、养老医疗、社区商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整个产业链条的联动效应将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意见出台之后,杭州不少主城区的老旧小区表现出了强烈的意愿,业主自主签名希望“原拆原建”。
“自主更新”何以有吸引力?一方面,居民对于居住条件改善有着强烈需求,愿意投入资金进行房屋改造或购置改造后的新房;另一方面,投资者看好城市更新带来的土地增值、物业升值等投资回报,积极参与老小区改造项目。这种供需两旺的局面将为老小区原拆原建市场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老旧小区原拆原建、自主更新,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于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产业链带动等多重因素,在当前房地产业不景气的情况下,可能会发展成为下一个巨量市场。
当然,实际市场规模的实现还需克服诸如资金筹措、产权梳理、居民意愿协调、项目运营等一系列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多方共同努力,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来源:潮新闻 | 撰稿:笑乐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