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袁小聪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发布时间 | 2024-04-11 14:05:12    

   近日,欧洲科学院(Acadamia Europaea)主席Marja Makarow教授致信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袁小聪教授,祝贺他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MAE)。

 

微信图片_20240411140600.jpg

 

  欧洲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是国际上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该院院士代表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高的科学水平和学术地位。

  欧洲科学院院士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生命科学4个学部、23个学科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主要在欧洲各国的院士中遴选。欧盟国家之外的著名科学家可以当选外籍院士,占比小于5%,遴选门槛要求更高。该院自成立以来,已选出近5500名欧洲科学院院士(MAE),其中有近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袁小聪,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主任科学家、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深圳大学讲席教授,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光学学会会士(FCOS),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ptica F),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FSPIE),英国物理学会会士(FInstP)。1985年和1988年于天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于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开大学和深圳大学工作多年。

微信图片_20240411140606.jpg

  袁小聪教授主要从事光场调控基础研究、光学表面波传感与光声病理诊断研究、光场调控与光互连应用研究,作出了多项开创性贡献。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光学自旋斯格明子的概念,把拓扑自由度首次引入到结构光场中,为开发高鲁棒性光学新应用提供了新的途径,并通过研究其自旋轨道耦合性质发现了深亚波长尺度下的精细结构,为探索原子尺度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新机理、新现象以及皮米光子学提供了新的手段;利用微纳光场调控技术和器件解决了模式复用光互连的大容量、波分复用兼容性、稳定性传输的难题,形成了短距离光互连相关核心技术专利;以临床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的重大需求为导向,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基于光学表面波传感的无标记、高分辨光声病理显微成像方法,为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术中病理诊断提供了快速、精准的革新技术手段。

  袁小聪教授长期活跃在国际学术界,在Science、Nature Photonics、Nature Physics、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Physical Review Letters、PNAS等高影响力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0余篇,现任国际光学顶刊《Advanced Photonics》主编。其研究成果在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深圳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奖项,并连续多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和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作为之江实验室前沿基础研究中心主任,下一步,袁小聪教授将带领前沿基础研究团队紧紧围绕实验室新一轮发展规划“1397”战略路径,聚焦智能计算开展前瞻性、探索性研究,深度融合光子与电子,探索新型光互连架构,创新光电交互方式,提升光电转换效率,突破通信功耗、能量、延时等方面的瓶颈,构建大带宽、低功耗、低延时的超高速光互连方案,赋能实验室高效能计算系统建设。

来源:中国网    | 撰稿:之江实验室 宋朵云/文 周志豪/摄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