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柄利箭破空,向东方飞去,目的地是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约42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潮新闻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号中继星(鹊桥二号)由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
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飞行24分钟后,星箭分离,将鹊桥二号中继星直接送入预定地月转移轨道,中继星太阳翼和中继通信天线相继正常展开,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鹊桥二号中继星作为探月四期后续工程的“关键一环”,将架设地月新“鹊桥”,为嫦娥四号、嫦娥六号等任务提供地月间中继通信。
潮新闻记者采访了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他向我们展示了我国航天人接力探索月球深空的浪漫奋斗之旅。
“鹊桥”先行,构建地月“通信桥梁”
月背采样,鹊桥先行。由于月球背面和地球之间不能直接通信,所以要先发射鹊桥二号中继卫星,为月面探测器和地面站之间搭起“鹊桥”,为嫦娥系列任务提供通信中继服务。目前,嫦娥六号也正在文昌航天发射场进行相关测试,未来它将执行月球背面采样返回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鹊桥系列中继卫星拥有一把由镀金钼丝编织的“金色大伞”,也被称作星载大型可展开天线,在发射成功后,通过展开这把“金色大伞”,地球可以实现与月球背面的通信。
东南大学教授、教育部产业用纺织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南梁介绍,这把“大伞”的伞骨上铺了一层薄薄的黄色金属网,而这个金属网是星载可展开天线反射电磁波的关键部件,其能展开的关键就在经编编织技术,“它是柔性的,为了增其性能,专家们还在极细的钳丝上又做了更多的镀层处理和加工。”
“过去,鹊桥是世界上唯一的专用于月球背面的中继通信卫星,而现在,我们有了鹊桥二号。”杨宇光告诉潮新闻记者,相比于嫦娥四号的中继星鹊桥,此次发射的鹊桥二号在整体水平和能力上有了更大的提升,不仅可以为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进行月球样品采集任务提供通讯支持,还可以为在轨的嫦娥四号和玉兔二号、未来嫦娥系列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服务。
“后续发射的嫦娥六号不仅需要在月球表面着陆,还得起飞对接轨返组合体,这个过程对精度要求很高,因此鹊桥二号被赋予的职责也更多了。”杨宇光表示,这个取名来源于中国民间牛郎织女传说中的鹊桥二号中继星,对于我国今后的探月工程建设而言,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潮新闻记者了解到,为了服务这位奔月的“乘客”,本次用于执行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发射任务的火箭也经过了完善的设计。杨宇光介绍,长征八号遥三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八火箭”),是新一代主力中型火箭,采用了由液氢液氧和液氧煤油组合的绿色环保液体推进剂,“按照模块化组合的思路进行研制,运载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同时,潮新闻记者也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获悉,在短短半小时的飞行过程中,长八火箭展示出为鹊桥二号中继星任务量身定制的3项本领:更完善的弹道设计、更灵活的主动滚转技术和更安全的热防护措施。
这是长八火箭的第三次“首飞”——2020年成功首飞,长八火箭填补了我国太阳同步轨道3-5吨运载能力的空白;2022年,长八火箭适应“一箭22星”商业发射任务,去掉了两根火箭助推,新构型首飞再次成功;今天,长八火箭首次奔赴地月转移轨道,用成功再次证明了自己的稳定性、可靠性、适应性。
奔月不止,接力人类探索更深的宇宙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月球探测四期工程。按照计划今年上半年将发射“嫦娥六号”;2026年,计划发射“嫦娥七号”;2028年,计划发射“嫦娥八号”。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备受瞩目的嫦娥六号探月之旅还入围了《自然》杂志和《纽约时报》等外媒发布的年度关注事件。
迄今为止,人类已进行的10次月球采样返回均位于月球正面,而月球背面整体相对月球正面更为古老,且存在月球三大地体之一的南极-艾特肯盆地,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和探索空间。
杨宇光告诉记者,经地月和环月飞行,嫦娥六号将在南极-艾特肯盆地着陆,采集月球样品,并经月面起飞、月球轨道交会对接与样品转移、月地转移和再入回收等过程,将月球样品安全送至地面。
据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嫦娥六号探测器研制人员孟占峰介绍,嫦娥六号任务还搭载了法国的氡气探测仪、欧空局的负离子探测仪、意大利的激光角反射镜、巴基斯坦的立方星等4个国家的载荷和卫星项目。由此,嫦娥六号任务将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登陆和南极—艾特肯盆地采样返回。
“地球是太阳系里拥有卫星最大的行星,地球的演化一直受到月球的影响,甚至有天文学家认为,地球和月球可能是双行星系统。”杨宇光表示,因此,研究月球是认识宇宙和了解人类自身未来命运的重要一环。
当前,中国正加快推进国际月球科研站大科学工程,与相关国家、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伙伴共同拓展人类认知疆域,为和平利用太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杨宇光认为,在建立月球背面基地的意义重大。因为月球的南极既有永久的阴影区域,也有长时间接受光照的区域,并且蕴藏丰富的水资源,而其表面材料可以加工制备为推进剂和其他资源,“由此看来,月背十分便于人类从月球补给能量、出发了解其他天体活动。”
我国探月工程的不断接力,也将助力全人类更好地开发月球和认知宇宙。“未来,月球会成为人类的‘前哨’和迈向深空探索的‘跳板’。”杨宇光说。
来源:潮新闻 | 撰稿:王晶 实习生 李桐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