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青春留痕,金石为印:访西泠印社社员金恩楠
发布时间 | 2024-03-16 15:40:01    

   个人名片:金恩楠,朝鲜族,1992年出生,黑龙江林口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专任教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博士在读。2013年8月参加西泠印社大型国际篆刻选拔活动暨天竺山杭州总决赛,以第五名的成绩现场入社,成为全国最年轻的西泠印社社员。

wps_doc_0.png

图:西泠印社社员金恩楠

  “艺术这条路是伟大而又孤独的,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持久的热爱。”从一个青涩的年轻人,成长为成熟稳重的艺术家,谈起篆刻艺术,金恩楠如是说。

  他曾三次结缘西泠印社。第一次,通过了篆刻艺术评展海选,没能进入决赛,认知到差距,他潜下心去,专注于技艺提升;第二次,他闯入总决赛,知晓了中国美术学院,将其作为攻读目标,最终叩开了艺术殿堂之门;第三次,他如愿以偿,成为“天下第一名社”最年轻的社员。

  中国美术学院副校长沈浩教授曾评价他,“一个来自中国最北方的青年学子,用手中铁笔描绘着他内心深处灵秀、细腻和豪迈、奔放的双重性格”;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恩师沈乐平教授则说他“清醒而冷静,敏锐而突出”,这些特质,淬炼出他作品的丰富性和层次感,且具备广阔的成长空间。

  他以“守正”为己任,致力于篆刻教育的普及,“到源头取水”,让篆刻艺术的“根”埋得更深;他以“创新”为手段,多角度解构篆刻艺术之美,“与伟大同行”,讲述传统技艺的新时代故事。

  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看到了“百年名社”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追溯年轻书法篆刻艺术家的成长成熟之路,领略新一代西泠印社“弄潮儿”的风采,近日,浪潮新闻对金恩楠进行了独家专访。

  浪潮新闻:您21岁就入社了,是年龄最小的社员。当时是什么契机,促使您加入西泠印社?

  金恩楠:契机是参加2013年的西泠印社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其实,我在07、08年就参加过两次西泠印社的海选,最好的成绩是进入总决赛,来到杭州参加现场考试,可惜没有获奖。但是通过比赛,我知道了中国美术学院是全国首个开创书法专业的院校,并在2011年考进这座艺术殿堂,为我的艺术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2013年,我进入西泠印社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杭州总决赛,以第五名的成绩入社了。作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建社120年来,只有800多位社员,现今在世600多人,可以说是泰斗云集,大师辈出。入社后,作为最年轻的社员,老师们常常鼓励我,希望我在专业上持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这些都成为我专注于篆刻艺术,匠心突破的重要动力。

  浪潮新闻:如今,您已入社11年了。这些年,您从一个青涩的青年成长为成熟稳重的艺术家,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

  金恩楠:入社以来,我经常参加社里举办的艺术交流活动,期间,前辈们给了我不少鼓励和支持,也会提一些利于成长的建设性意见,拓宽了我的艺术视野,也坚定了我的艺术信仰。与此同时,随着在美院的学习不断深入,从本科、硕士到博士阶段,我的专业学习也随之变化。在创作上,一方面更加凸显自己的个性和艺术语言的塑造,另一方面,在学术研究上也有所侧重。这些年,得益于两大艺术宝库的滋养和熏陶,我对篆刻艺术的理解逐渐深刻和丰富。

  浪潮新闻:对于学习和创作篆刻艺术,您有什么方法上的建议?

  金恩楠:在学习打基础的阶段,要耐住心性,不断夯实基础,基础扎实了,再寻求篆刻语言的形成和塑造。文、字、印都是篆刻艺术的灵感源泉,我们在塑造篆刻个性语言的同时,对书法、理论、文字等都要有所涉猎,吸收各个学科的思想养分,融会贯通,淬炼成熟的创作风格。去年,中国美术学院95年校庆时,高世名院长就提到,“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我们年轻人要去源头寻找养分,汲取艺术源头的能量,同时,还要学会与时代同频共振,用艺术语言阐释当下故事,印证时代变迁。

wps_doc_1.png

图:金恩楠作品

  浪潮新闻:入社以来,您在创作方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金恩楠:本科应该属于书法基础的学习阶段,硕士开始了行草书法的探索,到了博士我更侧重于理论研究了。艺术无止境,每个阶段,我都会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然后围绕着目标,心无旁骛,全力去突破。

  浪潮新闻: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期间,您不仅参与了央视《遇见浙江》——《西泠潮涌》等专题节目的录制,还用印章为亚运会送上祝福,与传统方式相比,您认为您在传播和展示篆刻艺术方面,实现了哪些创新突破?

  金恩楠:2023年9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正在拍摄《非热爱,不遗传》系列短视频节目,以非遗艺术家为采访主体,通过短视频的传播方式,把我们的非遗文化、传统艺术展示给年轻群体。当时,编导余腾龙联系到我,想乘着亚运会的东风,借助篆刻艺术形式,展现传统技艺的新时代风采,经过一周的拍摄,最后形成了3分钟左右的短视频,社会反响还不错。现如今,我想继续借助年轻人喜欢的新媒体平台、新的传播技术和手段,强化线上参与度和互动性,促成传统技艺活化。同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融合,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

wps_doc_0.png

图:金恩楠作品

  浪潮新闻:文化是在守正创新中传承与发展的,您认为篆刻艺术的未来在哪里?

  金恩楠:说到文化的守正创新,我认为,篆刻艺术的未来和根基首先还是体现在“守正”上。篆刻是一个比较小众的文化艺术类型,但是需要多学科作为支撑,在物质富足、文化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我们首先要思考如何把它更好地传承下去。教育教学方面的普及相当重要,一些中小学可以尝试先把书法课、篆刻教学开展起来,把艺术的种子播下去,从根基上去培育。杭州在这方面就做得不错,一些教育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可能还不具备这种条件。比如,杭州市滨江区江南实验学校聘请我在学校开设了“金恩楠名师工作室”,通过开展特色教育活动,帮助提升教师和学生们的书法、篆刻水平,同时,我所带领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研究生党支部也参与开展了学校党建相关的艺术传承与传播活动。将书法艺术、篆刻艺术引入日常教学,提升中、小学生对这类艺术的认知,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索。

  浪潮新闻: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了篆刻艺术,您想对像您一样热爱篆刻艺术的年轻朋友说些什么?

  金恩楠:艺术这条路是伟大而又孤独的,需要我们发自内心的持久的热爱。选择篆刻艺术,朋友们一定要稳住心,坚持不懈,持续深耕,假以时日,定会有所斩获。当前,投身篆刻艺术的群体依然属于少数,彰显篆刻魅力,让这种传统文化瑰宝,散发出新时代的光芒,任重道远,还需要大家聚沙成塔,共同努力。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爽 张晓欣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