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研究团队设计的锂离子软包电池。受访者供图
-70℃的低温环境也能充电。最近,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范修林研究员团队一项关于新型电解液的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这项研究成果有望帮助锂离子电池突破充电速度、工作温度和安全性能的“瓶颈”。
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
我国现在是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出口国,也是主要的消费市场。但是,锂电池因其物理特性,在北方寒冷地区的使用一直是其痛点和难点之一。
浙大范修林团队在新型电解液上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成果刊发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上。虽然这项科研成果实际用于生产制造,可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无疑给新能源车在更大范围的安全使用带来了希望。
读这则消息,除了为浙大团队取得的这个科研成果而兴奋,尤其感到其所体现的科技创新理念和思路很值得肯定和支持。科学研究应当关注和跟踪国际科技前沿,争取基础科学领域取得重大乃至颠覆性的科研成果。同时,又要关注、研究现实生产和社会实际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这方面的实际需要是大量存在的。科学家应当深入实际,以企业生产制造为现实场景,善于收集、发现技术难题,从中凝炼科学和技术问题,进行科研攻关,这既是科技工作必须坚持的方向,又是可以出科研成果乃至大成果的。特别是像新能源汽车、光伏太阳能、高压传输、高铁等,中国整体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都已走在国际前列,应当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科技研发工作,以持续保持领先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工作的“四个面向”,各级科研机构、广大科技工作者应当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落实、自觉践行。这是科技工作的使命和基本方向、目标,也是重要场景和机会。范修林团队坚持这个方向,取得了成果,尝到了甜头。希望有更多的科研团队瞄准这个方向。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工作者使命光荣、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当然,这项科研成果真正实现从0到1的惊人一跃,还需要有更大的观察、试验场景和更复杂的成果转化过程。但方向正确、思路对头一定是第一位的。
来源:潮新闻 | 撰稿:董洁 | 责编:李斌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