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以来,持续的低温降雨,不免让人想念温暖时的冬日。阳春3月,也意味着气象意义上的冬天(12月至次年2月)已经结束,记者从浙江省气象部门获悉,这个冬天,全省平均气温相较常年偏高0.47℃,偏高0.5℃以上的国家气象站占55%,大部地区达到暖冬标准。
有网友提问,暖冬不好吗?冬天不冷了,大家不用穿厚厚的羽绒服御寒了,取暖电费还能省一笔,甚至瓜果蔬菜也能在冬天多收获几茬。乍一看确实挺好的,但温暖的冬天却会带来许多“后遗症”,尤其是极端天气。
气温幅度的变化仿佛过山车,隔天如隔“两季”的现象频频上演。“太热”和“太冷”,这两个词是许多浙江人这个冬季说过最多的话。入冬以来,全省大部地区的气温时不时会超过25℃,甚至局部地区突破30℃,许多人不禁穿起了短袖,打开了电扇,可以说是超前体验当地常年4月中上旬的温暖,有些地方50年才有一次这么热。可是前期有多暖,后期就有多冷,在暖气团的间歇期,两次寒潮如约而至,瞬间把初夏的气温打回隆冬原形。比如杭州最高达到25.5℃,最低却能低于-5℃。“从往年气象数据来看,冬季冷空气频发属于正常现象,但是中途出现30℃左右的绝对温差,在历史上比较少见。”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毛燕军说,气温幅度大,还会引起心脑心血管、呼吸道等疾病。
较大的降水量差异,让全省体验了一把从干旱到持续阴雨的极端变化。今年1月似乎成为了冬季的“分水岭”,据省气象部门统计,12月至1月中旬,全省降水量比常年偏少六成,局部地区出现干旱现象,可到了1月底之后,全省降水量又相对集中。“开化是今年冬季降水量最多的,有460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66%,其中有358毫米是1月底到2月份下的。”毛燕军说,整体来看,这个冬季全省平均降水量先少后多,比常年偏多18.2%。
在这个冬季,还集齐了冻雨、雷暴、冰雹、霰等浙江少见的强对流天气。浙北的冻雨“冰封”了高山上刚开的梅花,浙南的冰雹大得像乒乓球,还有一天上百次的打雷声,都让人猝不及防。“这样的强对流天气在浙江冬季非常少见,强对流一般在夏季相对较多。”毛燕军解释道,因为前期气温过高,大气中积攒了大量能量,所以才会频繁出现强对流天气。虽然强对流天气的时间不长,但是威力不小,对人的出行带来较大影响。
“暖冬”更直接的危害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多农作物可能被温暖所“迷惑”,营养生长开始转入生殖生长,导致提前现蕾开花。“大部分花芽未分化的农作物的抗寒能力较强,不怕低温等逆境,但进入生殖生长后就怕突然的降温。”浙江大学农学院周伟军教授解释道,如果苗比较细长嫩绿,将会在强降温中影响较大,容易出现受冻现象,尤其是油菜、大麦、小麦等大地粮油作物。“浙江的土壤春旱时有发生,虽然暖湿天气也会出现。”周伟军说,冬季偏暖可能导致土壤墒情偏低,容易出现土壤干裂现象,影响农作物出苗和生长,不利于来年春耕春播。相应的病、虫、草害也提前来了。有研究表明,暖冬可使病虫进入越冬阶段推迟,降低害虫越冬死亡率,增加冬后菌源和虫源基数。有统计表明,全国性暖冬年,冬中害虫存活率可达常年的1至2倍,冬后虫源基数可达常年的2倍以上。
“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大多农作物和植物已经在逐步适应慢慢变暖的冬季。”周伟军提醒广大农民,3月正是春天越冬作物快速生长的时候,等低温一结束,依苗情马上再进行少量多次地施肥,同时加强防病和防虫,有效增强农作物的抵抗力。
来源:潮新闻 | 撰稿:张源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