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中强调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和“碳达峰碳中和”大目标下,改善乡村废弃物治理是重要议题,彰显基层治理的部署绩效。
因此,低碳经济是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和内在动力,要求彻底改变传统落后高污染式的经济增长。乡村振兴不只是要求乡村经济发展,而是要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减少环境的污染。如果能够资源化利用农业生产中的大量废弃物,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碳排放,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一、实践过程
本次实践以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官庄村、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北港村、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北格村、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南大村和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同乐村五个村庄为例,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采访相关负责人等方式,了解各地区农业废弃物的具体处理方式和处理现状,总结分析目前农村废弃物处理方式取得的成果和优势,并进一步探究在处理农村废弃物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为其所面临的困境在机制、政策和技术等方面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二、实践结果
在实地考察中,大美在野团队发现,各地区均有进行关于农业废弃物处理的宣传,村民也都对这些宣传有一定的印象。但大部分的标语较为形式化,内容也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对于诸如农药包装袋这样的废弃物处理,农民就缺乏相对的集中处理意识,没有认识到其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
因此在宣传方面,可以制作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特殊标语进行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民对于废弃物的处理意识。同时,还要着重提高农民“参与度”。加强宣传发动和典型现身说法,让农民看到秸秆离田带来的好处及效益,如秸秆编织、秸秆基料化等,不断增强农民“变废为宝”和“秸秆商品”意识,转变还田就是利用的观念。
面对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要善于引进并合理使用新技术,拓展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途径。另外,要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合理利用,形成产业化体系,逐步建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时代的需求,坚持统筹协调、创新引领、重点突破、市场导向,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全面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益。农业废弃物处理的过程就是资源利用化的过程,面对当下存在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举措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进行示范区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才能够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实践心得
本次实践通过对各地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等方式,我们对农业废弃物处理形成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对此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在农业废弃物处理措施中,秸秆回收技术让农民在低成本处理秸秆的同也保障了环境的整洁,增加了土壤的肥力,做到了绿色循环;一套行之有效的生活垃圾处理流程也使得人居环境治理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大部分村民对废弃物处理的情况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处于较高水平,对于村庄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推进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随着村民生活水平和政治觉悟的不断提高,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有关问题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动员,定能大幅提升农村废弃物处理的水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而面对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要善于引进并合理使用新技术,拓展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的途径。另外,要推进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合理利用,形成产业化体系,逐步建立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农业废弃物处理的过程就是资源利用化的过程,面对当下存在的宣传力度不够、相关举措不到位、配套设施不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必须要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进行示范区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才能够实现农业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身为大学生的我们,要深入基层了解真实的情况,在看到农村环境治理取得的成绩同时,更要找到农村废弃物治理的痛点所在,运用自己对相关政策的熟悉和对前沿技术的敏感,为农村废弃物处理献计献策,肩负起时代责任,将自己培养成“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不负时代,不负青春。
(陈朝玉张海涛)
(会员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