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发展局 代仁良)
江西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功能区,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和火车头,高度重视教育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在区域教育扩优提质上先行先试,做好“品牌赋能、创新驱动”两篇文章。
一、扬优成势、立足教育新定位
江西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1992年7月成立,北临长江、南倚庐山,,辖3街道1乡,常住人口18.7万。全区义务学校10所、学生2.1万人。全区教育发展特点概括为“好、快、活”。一是区位好、政策好。该区位于庐山脚下、长江岸上、鄱阳湖边上,长江二桥、三桥穿城而过,作为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享受政策优势和区位的便利,得到人才青睐,人才聚集强;二是落实快、行动快。该区按企业化运作,绩效化管理模式,工作效能高。同时大部制扁平化管理,层级少,没有部门科室概念,负责教育只有4名专职干部,每个干部既是战斗员又是指挥员,既要懂业务、又要会管理;三是机制活、体制活。创新是该区教育最显著特点,只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理由,要求所有人不等不靠,敢想敢干、能想能干、会想会干,干就干好。全区将教育定位为“最大民生实事、最优营商环境、最靓名片、最佳发展资源”,致力推进全市教学条件和教育质量“双一流”目标,打造“学在经开”教育品牌,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
二、品牌赋能、开辟教育新赛道
该区先后将原20多所厂矿子弟学校和农村学校整合成10所学校,为破解教育发展不公平、不均衡问题,整合区域资源要素保障,凝聚区域教育智慧力量,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2019年初,该区提出打造超级教育IP品牌,构建“学在经开”教育品牌体系。2023年“学在经开”教育品牌体系推进区域一体化均衡发展获评为江西省教育十佳创新案例。品牌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基点在自信,该区构建“一校一特色、一校一文化”的“学在经开”校园文化体系。依托“学在经开”文化湿地、读书会广泛征集、评比、提炼校园特色文化,确定目标定位,构建“特色文化IP”。区域特色类:港城中学、港城二小、一小濒临长江打造“长江文化”,西林学校位于庐山脚下打造“匡庐文化”;历史传承类:兴中学校“家国文化”、滨兴小学作为潘际銮院士的母校打造“院士文化”、沿浔学校“抗洪精神”;文化底蕴类:鹤湖学校“悦生文化”,双语学校“梅花文化”, 学洲小学“兰文化”。港城中学“传承长江文化、讲好长江故事”,主流媒体广为报道。品牌关键在人才,人才核心是公平,该区建立“百舸争流、奋楫当先”的“学在经开”人才成长体系,建立了“学在经开”专家库、讲师团,挖掘人才潜能,“区外名师请进来、区内名师请上台”,开展“学在经开”讲堂线上线下100多期,参与1万多人次。为让人才在公平的赛道中成长,该区开展“学在经开”精英、挑战、擂台、邀请赛等系列赛事,凡是推选出去的必定是打擂台出去的,以赛促研,以赛选才,已举办了80多场赛事,营造出良性的人才成长环境。
三、创新驱动、构建教育新样态
该区围绕扩优提质,在集团化办学方面开展了大胆探索,
组建了鹤湖教育集团、双语教育集团、九江示范学校联盟三大教育集团,实现区内10所学校集团化办学全覆盖,并集团化办学过程中,对集团化办学几种模式进行研究。一为“紧密型”的总校+分校模式,归纳为“金线葫芦”模式。该类型应用最广泛,可快速打造名校,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但易出现同质化现象;二为“松散型”的同类学校联盟模式,归纳为“百鸟朝凤”模式。该模式通过互动交流,提升了办学影响力,大量获取办学经验和信息,较好保留办学理念和人文精神,该模式经开区作为一种补充;三是“融合型”的区域合作模式,归纳为“四水归堂”模式。该区重点采用,并以鹤湖教育集团为例,依托地域组建,选取一所办学影响力相对较大的学校作为集团中心校,采取优势迭加、资源共享、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路径,围绕文化“春水”、人才“清水”、德育“泉水”、教研“活水”,探索出“四水归堂”集团化办学新模式,获评为九江市基础教育领域十佳典型案例,并在光明日报《教育家》线上论坛进行推介,成为“师生自信、家长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认可” 的区域优质均衡发展新样态。 近年来,“学在经开”教育品牌体系得到了中央、省级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学在经开”办学模式和现象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该区先后获评2021年度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试点县(区);2021年在江西省县(市、区)党政领导干部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工作中获评“优秀”等次;2019-2022年连续四年获评“江西省平安校园建设优秀县(市、区),辖区内群众对教育满意度逐年提升,义务教育学生由2019年1.3万多人增至2023年2.1万人,成为“师生自信、家长放心、群众满意、社会认可”的区域优质教育新样态。通过整合区域内教育资源要素,焦点IP品牌主题的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模式,对于城乡结合教育区块联动发展,推进区域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会员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