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年轻人有多“卷”?
一份调查报告初见端倪:《杭州青年休闲生活状况报告》显示,杭州年轻人工作时间较长,大部分22-35岁受访者每周的闲暇时间仅为24小时,休闲时间相对匮乏。
这是杭州市两会期间,民革界别组委员工作室的提案内容。随后,他们又亮出一组数据——
在短暂的休闲时间里,青年参与率最高的三项活动分别是:在家看电视或刷视频(61.4%),陪伴家人朋友(35.9%),电影/演出/展览/音乐会等文化活动(25.5%),而“运动健身”仅占8.6%。
由此,来自民革界别的朱静委员提议,后亚运时代,以繁荣新兴休闲运动的“夜健身经济”为突破口,打造自助式健身场地、智能化装备卖场等体育经济“新场景”,加速发展体育休闲运动。
青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和能级提升的关键力量,也是城市人口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杭州在晋升为超大城市后,青年人口比重同步上升。数据显示,2023年,杭州35岁以下大学生流入39.7万人,同比增长9%,处于历年最好水平。
基于此,今年的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青年人才服务的篇幅加重,“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成为主要发力点。
如何进一步深化?
在朱静看来,积极的休闲方式对于提升青年幸福感、城市好感度和带动消费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近年来,新兴休闲运动如飞盘、轮滑、露营等,逐渐成为体育休闲消费的重要场景。以轮滑为例,纵观全国,浙江省轮滑产业处于第一梯队。据统计,浙江有在册300多家轮滑俱乐部,注册运动员4000多名,具备发展轮滑产业的人口基础和趣缘群体。
结合“青年人休闲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00:00之间”的相关研究,朱静建议,在引导发展智能化装备卖场、在线云同步参赛等体育新业态的同时,为大众提供自助式健身场地、延长场地服务时间和必要的延时交通支持等,均可为发展“夜健身经济”创造条件。
杭州市两会期间,同为政协委员的共青团杭州市委副书记许江晨也在关注此类话题。他提议,推广“青年下楼”计划,打造青年工作生活之外的“第三空间”,推动青年更好地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比如,举办符合年轻人夜间社交需求的活动,如灯光夜市、咖啡节、游园会等特色活动;又比如,组织骑行、跑步、探店等新潮、低门槛且兼具强社交属性的活动,逐步形成社区提供场地、青年达人提供内容、青年自主参与的团组活动模式。
眼下,杭州“夜生活”在大街小巷悄然升温。
在上城区九堡街道,聚焦青年“日市夜摊”需求打造的行李箱集市,让不少青年获得练摊创业的机会;在钱塘区白杨街道,白洋桥青潮园的成立为辖区高校学子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场所,进一步探索营造“白天诗酒花茶,晚上烟火繁华”的热闹景象。
关注青年群体发展,来自钱塘代表团的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蔡美强深有体会。
“作为全省最大的高教园区所在地,钱塘每年有20多万大学生在此求学。”蔡美强说,“与年轻人打交道时会发现,当前社会在关注青年人心理健康上仍存在不足,尤其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心理压力无处释放。因此,重视青年人的价值需求,适当丰富‘夜生活’,对青年人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蔡美强还提到,目前,除大学生外,浙江工商大学有超一半的教师生活居住在钱塘。相比武汉、成都等夜经济影响力城市,杭州的人均消费能力具有比较优势。由此,杭州的夜间经济在满足年轻消费者多样化需求上,还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来源:潮新闻 | 撰稿:娄晓涵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