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朱炳仁·铜”开在北京 走向世界也走进百姓家
——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二
发布时间 | 2023-06-27 09:14:47    

  编者按: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作为全国政治、文化、科技创新、国际交往中心,一直活跃着浙江人的创业以及工作生活的身影。“八八战略”迎来20周年之际,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北京分社、潮新闻京津冀新闻中心、浙江省驻京办、在京浙江人杂志社联合中国网共同策划了《繁茂的藤蔓——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旨在通过记者视角,探访“闯京城”的浙江人有着怎样的独特经历,捕捉他们目前关切,关注他们未来命运,从百姓视角呈现北京和浙江之间更多的故事;通过群像塑造,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为“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提供实践和思考。

111.jpg

   北京前门大街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这里的许多中华老字号,如大北照相馆、老正兴饭庄、张一元茶庄等都分列前门大街两侧。在这片得天独厚的绝佳位置上,始创于清朝同治末年1875年的中华老字号“朱府铜艺”矗立在那,其三层楼高、铜体装饰、“中国红”色的门面格外引人瞩目。

1.jpg

“朱炳仁·铜”开在北京前门

  与杭州河坊街近三千平米的江南铜屋相比,前门大街上的这家“朱炳仁·铜”更像一个浓缩版。听一位老北京说,他来前门就必进“朱炳仁·铜”,因为在欣赏顶级铜艺的同时,还能把美带回家。

  在浙江,朱炳仁和他的作品远近闻名,著名作家金庸先生见到朱炳仁为杭州雷峰塔制作的“五彩新铜衣”时,忍不住赞叹“工精艺高,有如雷峰”;在全国,“朱炳仁·铜”更是大放异彩,峨眉山金顶、桂林铜塔等百余座铜建筑都出自他手;而在北京,“朱炳仁·铜”深耕十余载,成为入驻故宫博物院的文创品牌,这背后又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

  带着这个话题,潮新闻记者近日探访了这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朱府铜艺的第四代传人朱炳仁。

2.jpg

正在创作的朱炳仁

  1

  聊起在北京的故事,79岁依然“铜”心未泯的朱炳仁脸上掩不住满满自信。

  “先说说我们和故宫的故事吧。”

  北京中轴线上,最著名属故宫(故宫博物院)。国潮风起,非遗焕新,“朱炳仁·铜”与故宫这个国际大IP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3年。

  那一年,“朱炳仁·铜”与故宫结缘是因一个共同理念:“把故宫文化带回家”。怎样才能把故宫文化与公众更好分享?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想到,做文创,把故宫传统的文化元素植入时尚新潮的当代工艺品中。

  单霁翔找到了朱炳仁。“当时他说,要做好故宫的文创产品,必须具备4个条件,即传统文化基础、创新精神、实际能力、制作能力,而你们恰恰都具备了。”

  朱炳仁坦言,“带回家”的理念打动了他。早在2008年,朱炳仁和儿子朱军岷以“让铜回家”为理念,创立新国货非遗品牌“朱炳仁·铜”,目的就是为了让铜走进千家万户。

  故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传统美学的集大成者,铜雕技艺是浙江的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两者的联袂,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非遗技艺融合的一次创新尝试,这激发了朱炳仁父子浓厚的创作兴趣。

  父子和团队决定以做故宫文创产品中的“重器”为理念进行产品开发,花了一年多时间,以故宫藏品为元素,开发出的百余款故宫文创作品让单霁翔赞叹不已。

3.jpg

朱炳仁·铜在故宫

  2014年,在一系列优秀作品的支撑下,朱炳仁受邀作为故宫的文创顾问,在乾隆花园遂初堂创办了“朱炳仁故宫文创铜器馆”,“朱炳仁·铜”也作为一种品牌入驻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唯一的铜器开发经营者。这是对“朱炳仁·铜”的高度认可。

  “故宫文创店,算是我们在文创意义上的北京首店。”入驻故宫后,朱炳仁继续用铜雕艺术将故宫文化与大众连接起来,“这里的产品让大家可以触摸到故宫文化。”

4.jpg

朱炳仁·铜开进故宫

  虽然朱炳仁的技艺靠“祖传”,但如果没有创新,不会被故宫看上。朱炳仁历时一年,把故宫博物院藏品唐代韩滉的《五牛图》立体化呈现,以全铜材质塑造逼真的“五牛雕塑”。这个作品,也是首个陈列在故宫广场的现代艺术。

5.jpg

《五牛图》是首个陈列在故宫广场的现代艺术

  故宫寿康宫前有两个大铜缸,就是朱炳仁设计的,缸上铭刻有“大清乾隆年造”与“朱炳仁制”双款。这也是故宫首次给一个当代艺术家的特别的殊荣。

  开进故宫,“朱炳仁·铜”文创被更多的人知晓和认同,成为消费者和收藏者的心头之宝。联袂故宫,为朱炳仁的铜雕艺术打开了又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以铜为媒,朱炳仁的文创大作经常作为国礼赠送贵宾。

  对于这些,朱炳仁坚定的认为,“我们的创作方式要走向世界,中国的匠人要有文化自信。”把铜和文化相融相连,朱炳仁孜孜不倦。

6.jpg

朱炳仁与儿子朱军岷

  2

  朱炳仁的儿子朱军岷在“让铜回家”的理念下,创办了“朱炳仁·铜”品牌,首先就是在北京的热闹商圈里开出门店。于是在前门大街、798文创园、SKP商场、燕莎商场、王府井大街……“朱炳仁·铜”品牌一一亮相。

  前门,既是一座城楼的俗称,又是以前北京城的象征。

  前门大街,位于京城中轴线上,自古人来货往,商贾云集。现在,这里是中华老字号的聚集地,也是全国地方来买“北京礼物”的地方。

  “铜文化不能只藏在故宫里面,它需要走出来,走到老百姓里面去。”朱炳仁回忆,当时选址前门就是因为这里可以更方便地跟老百姓接触,让铜接地气。

  但是最终能在前门扎根并跻身百姓爱买的“北京礼物”,朱炳仁坦言:不容易。

  “首先,工艺美术行业利润不高,都是靠手工做出来的,我们能不能在前门生存下来,能不能被北京的市场、北京的老百姓喜欢,我们考虑再三。”

  最终朱炳仁还是选择了前门,“这里作为全国非遗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度最高的地方,适合我们这样的国家级非遗老字号落地。”

  不过,传承国家级非遗技艺的“朱炳仁·铜”,在前门还是经历了一段“水土不服”。

  “在许多老百姓看来,铜要么是锅碗瓢盆,要么是大国重器,很少有人会把它和艺术品联系在一起。”朱炳仁说,刚来北京前门的时候,父子俩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铜艺产品怎样才能被老百姓喜欢并带回家呢?

  朱炳仁父子是懂中国式浪漫的。“我们发现,北京的顾客特别喜欢北京文化、喜欢中华传统文化。”于是,父子俩专门在开发产品上面下功夫,通过产品深挖运用故宫文化、北京的中轴线文化,“我们发现,这些产品特别受欢迎。”

  一件件精美别致的铜艺作品中,不仅凝结了百年铜艺的智慧结晶,更体现了中华老字号发扬传统文化的一份责任。

7.png

融入故宫文化的朱炳仁·铜

  “我们还把生肖文化、二十四节气文化、茶文化等融合在产品里面。”朱炳仁想得很细,“我们希望老百姓买到这些东西,一方面可以从精美的工艺中欣赏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同时也有实用性,也就是拿回家可以用。”

  朱炳仁父子成功了。越来越多的人来前门店打卡,并为这些精湛的传统手艺买单。

8.png

成为“北京礼物”的朱炳仁·铜

  网民在“朱炳仁·铜”前门店的网页上写:“进入参观,都是令人惊叹的艺术品,用铜为载体表现其技艺和艺术性,美形美器,喜欢。”“每件物品都很精美别致,感受到了中国技艺的博大和厚重的中国文化。”

  老百姓的喜爱,让朱炳仁父子感受到了“让铜回家”的信心。按照朱军岷的说法,使用是最好的保护,消费是最好的传承。

  因为受到百姓的喜爱,“朱炳仁·铜”多次入围“北京礼物”品牌并获奖。

9.jpg

铜文创《五牛积福》

  3

  朱炳仁说:“每件重要铜制品,我都将其视为交给时代的礼物。”

  他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他积极参与了北京的中轴线建设。

  北京中轴线以故宫为中心,在故宫以东一公里外,有着素来被称为“金街”的王府井大街。街心处,朱炳仁为其定制打造的“五牛五福”绝对吸引眼球。与故宫所展出的古铜色“五牛”不同的是,王府井大街上的五牛运用了色彩更为绚丽的庚彩技艺,也是朱炳仁在熔铜艺术与色彩结合上的突破性飞跃。现在有人介绍王府井,说“王府井除了商业,还可以看到许多文化和历史非遗,比如五牛。”

10.png

王府井大街上的五牛运用了庚彩技艺

  国家博物馆是北京中轴线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博里面的铜门、铜厅、铜栏杆,都来自“朱炳仁·铜”。在博物馆内,还收藏了朱炳仁的第一件熔铜艺术作品《阙立》,那是他用常州天宁寺宝塔大火后遗留的熔渣创作的,标志着熔铜艺术正式进入新的大门,在我国铜壁画艺术的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1.jpg

《阙立》

  北京中轴线西侧的颐和园里,也可以看到与朱炳仁合作的作品。另外,朱炳仁还把南中轴线的前门店叫做“首都会客厅”。“这里既是国家非遗体验馆,也是我们在北京向世界介绍这些别具东方艺术审美的作品的一个交流平台。”

  在北京,“朱炳仁·铜”从线下火到了线上。

  八次登上春晚特别节目的人不多,朱炳仁是其中一个。2016年丙申猴年开始,朱炳仁每年都会带着铜雕生肖摆件登上央视春节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给全国人民送上新春的祝福。

  从“侯来居上”到“鸿运当头”,从“乾隆十骏犬”到“天珠赐福”,从“鼠你宝贝”到“五牛积福”登上春晚舞台与刘德华一起“牛”,从“五福天虎”到“天兔赐福”,“朱炳仁·铜”成为了百姓线上热议的话题。

12.png

“五牛积福”登上春晚与刘德华一起“牛”

  “在中国最盛大的春晚舞台上,我们希望用最好的工艺,活化中华传统文化,讲好铜艺的非遗故事。”

  对文化传承和发扬的孜孜不倦,让79岁的朱炳仁,依旧保有非常大的创作激情。

  他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上,发表《跟着朱炳仁游中国》系列、《听朱炳仁讲国粹》系列,将中国故事通过铜艺表达娓娓道来。

  谈起临近的浙江大喜事——杭州要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朱炳仁透露,他正在准备一本书叫《跟着朱炳仁游杭州》。“因为我在杭州做了大量的铜建筑,这些都是城市发展的见证,希望可以通过我的讲述,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发展。”

  而就在6月18日亚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朱炳仁以“最美中国工艺,精彩杭州亚运”为主题,举办亚运会特许商品《心心相印·三连印》品鉴会,亚运会特许商品《亚运莲花尊》在杭州首发。

13.png

杭州亚运会吉祥物与朱炳仁

  从浙江出发到北京讲中国故事,再从世界吸引人们来看浙江故事,这位被老外称为“东方达利”的大国巨匠,用作品与世界对话,也把浙江之美推向了世界。

  位于北京前门西河沿街上的正乙祠戏楼,是北京唯一保留至今基本完好无损的纯木质戏楼,它是中国戏楼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这座距今已有335年历史的戏楼,原为明代古寺庙,浙江商人改建为银号会馆,最初用于接待来自浙江宁波一带的金融界人士,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重建后在会馆内设戏楼。这座戏楼与浙江有着怎样的不解之缘?下期记者将带您探访这座传奇戏楼。

  【相关链接】

  北京大红门的浙商去哪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一

  从北京大红门迁移的浙商找到了! ——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二

  “大红门浙商已经在永清趟出一条路子了!”——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三

  北京马连道上浙商成功的秘诀——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四

  跟上时代,从浙商选择看马连道未来——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五

  北京新发地里浙籍“大王”探访记(上)——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六

  浙籍“大王”有新篇!北京新发地探访记(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七

  浙江人如何“冲浪”北京中关村?——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八

  从北京故宫到浙江温州,跨越时空的文化中轴线——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九

  富阳竹纸的故事,在北京前门向世界推广——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

  从天安门广场大花篮看“四千精神”,80后“双骄”在京创业故事——在京浙江人探访纪实系列报道之十一

来源:潮新闻    | 撰稿:姜倩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