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潮评社 | 重庆道德与法治中考卷“彩礼”话题何以引发如此热烈争议?
发布时间 | 2023-06-15 11:05:07    

   6月13日,重庆中考政治卷出彩礼题引争议。

  每一起争议的背后,一定包含着观念的冲突和广泛的社会情绪。那么,这起争议根源起于何处?哪些表象下的深层暗流值得社会关注?

1.jpg

重庆中考政治卷(图源:学科网)

  01

  据学科网公布的2023年重庆市道德与法治中考真题显示,A卷非选择题中有一道与彩礼相关的题。

  考题给出几段材料,并列出“彩礼是一种过时的习俗,应该被取消”和“彩礼是一种婚嫁风俗,不应该被取消”两种观点,考题要求考生选择一种观点,分析其合理性;并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建设法治中国的相关知识,就如何解决彩礼问题提出建议。

  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孰对孰错、孰是孰非,仰或说可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社会话题,居然引发广泛争论,且这个争论并非只是各自观点的争议,而是“移步换景”到了这个话题该不该在学生的考卷中被提出来,提出来会有何等恶果的场景中!

  有的表示,让十四五岁的考生尚不懂彩礼嫁妆的概念,讨论彩礼问题为时过早不合适。

  有的表示,这种争议性很强的话题放在中考试卷上是一种超纲,不能理解。

  但也有的表示支持:“这本来就是现在的社会性问题,正确对待,理性思考就好,有啥不行的?而且现在的中学生你觉得他们会不懂吗?”

  在低估或者说不忍心让孩子们这么早就目睹社会这种奇特现实的一方,和不要低估现在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或者说应该早一点让他们直面现实一方之间,一种很严重的撕裂因此拉开。

  02

  这里有几个争议“点”,十四五岁,考试卷,彩礼问题。

  许多人认为,让年仅十四五岁的考生们讨论如此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实在不合适,甚至对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会有负面影响。

  彩礼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涉及到家庭、婚姻和社会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让年轻的考生们在这个年龄阶段讨论彩礼问题,引起了人们对教育内容和边界的思考:是否应该让学生们超早接触成人社会的问题,这类题目是否对考生是合理的和适宜的。

  教育当然应该注重个体化,尊重学生的成长阶段。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是不同的。我们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合理安排教育内容,让他们在适宜的阶段接触和探讨相关话题。这样才能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事实上,教育从来就不应该是关起门来灌输知识,所谓“教书育人”之“育人”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因为知识可以“活到老学到老”,而思考能力、品格培养、心灵塑造却没时间等候,往往在成年之前基本完成。

  我们应该思考中学教育应该如何与社会紧密联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所以一味强调早或者晚意义不大,也一定讨论不出一个大众一致认同的结局来。

  妥当的做法是,应该超越争议,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构建一个符合他们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需求的教育环境,关注个体化、尊重和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社会成员,这样才能应对未来世界和个人人生的雨雪风霜。

  03

  从这类角度分析开来,中考彩礼题的争议不仅仅是一道题目的问题,而是教育、社会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和责任的体现。

  教育应该与社会和家庭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健康发展。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相互沟通和协调的机制,明确教育的边界和目标,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全面而适宜的教育。

  我们自然是期待在读初中的学生的世界里干干净净,不被“浮云遮望眼”,胸怀理想,放眼世界,眼中没有一丝掺杂物。让他们在一个大体单纯的环境中一心求学,学富五车,不要被社会的一些恶俗的东西过早地感染了他们的眼睛和心灵,并最终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特别是在考试卷面里,除了知识,尽量剔除其他距离他们这个年龄尚遥远的东西。因为直面有时候的确会产生扭曲,过早的直面就可能意味着过早的扭曲。

  这的确是让人期待的理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心愿。

  但是,或许更像有的人“直面”的,不要低估了现在十四五岁学生的理解和观察思考能力,他们对于社会现象的洞察能力并非还是一片荒芜。

  “过早的接触”这类担心不无道理,但是,总有一天他们要去接触和理解、解释诸多社会问题,早不早只是成年人的想法和判断,不是全部事实。更何况,如果不能规避这类社会问题,那早接触未必是坏事,至少,当他们遇到这类问题的时候,可以不必惊恐,而是淡然面对,并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我们大可不必为此“中考政治卷彩礼”这类问题而忧心忡忡,该忧心忡忡的应该是如何能正确引导学子们面对这类问题。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5 8189 2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