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掌声”给了专业 “嘘声”给予警示 “关注”面向未来
——2022中国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 | 2022-12-23 20:23:06    

   2022年即将结束,中国视频领域哪些节目,值得我们给与掌声;哪些我们要提出嘘声?哪些值得特别关注?12月22日下午,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办,浙大城市学院文明与传播研究院、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承办的“2022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给予我们答案。

图片 1.png

论坛主持人 俞虹教授

  受疫情影响,“2022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以线上方式举办,并进行视频公开直播,到论坛结束有50多万人进入了线上直播室进行了收看。主持本届论坛的北京大学电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俞虹介绍,这样的论坛已经举办过十一届,以掌声和嘘声的方式,表达自己独立的学术立场、独特的社会发现、独到的专业评论,发出学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北大精神气质的价值选择、专业判断与学术观点。

图片 2.png

  浙大城市学院校长罗卫东在论坛致辞中表示,他们非常赞同本届论坛采用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通过线上链接把京杭大运河两端的专家学者联系在一起召开这场盛会,让论坛更富有想象力,再通过网络直播形式,把影响扩展到了海内外。

图片 3.png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在论坛致辞时指出,电视研究中心把北大的特色、资源同媒体界、文化界的资源结合起来,逐渐建立了一个具有影响力和专业性的平台,也向坚持12年主办“论坛”的团队表示由衷致敬。

  “2022视频节目年度掌声·嘘声发布暨论坛”共评选出五个“年度掌声”,一个“年度嘘声”和一个“特别关注”。

  年度掌声:

  一:新闻报道“重庆山火全媒体报道”

图片 4.png

  致掌辞:重庆山火报道以突出的全媒体融合互动报道,让人们在无情的自然灾害中,看到了人性的温度与百姓的担当;看到了主流媒体扛起舆论引导大旗,自媒体贴近群众深入现场,从细节处展现真情,两者相辅相成,形成一股巨大的力量,激发舆论共鸣,鼓舞人心,彰显精神。尤其短视频里在烈焰中逆行的消防官兵,不舍昼夜、输送物资的摩托车队、令人震撼的“人”形防火长城等一个个直扣人心的镜头,已经定格在无数人的脑海。

图片 5.png

  从事新闻教学30多年的资深教授,浙大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院长沈爱国对这组报道特别感兴趣,也多次在授课中引以为例。重庆山火报道,主流媒体和自媒体打了一场配合战,内容上互相补充,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满足了公众观点表达的诉求,自媒体则以普通公民的视角生产出大量具有感染力的视频内容,双方通过二次传播,传递出人性的真善美和面对灾难时积极力量。

  二:综艺类节目《声生不息·港乐季》

图片 6.png

  致掌辞:

  《声生不息》以“怀旧”为先导,却以当代为叙事,挖掘港乐的新时代新生力,完成了时代人心的穿越与连接;它以“综艺”为形,却以“文献”为魂,以纪录的情怀和文献的厚度,用音乐侧写了一幅生动的香港发展画卷,完成了节目形态的穿越与连接;它以新媒体为发轫,深度实验内容融合,完成了融媒体的穿越与连接。它深深地触动了几代观众的耳膜与内心,成为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的一道靓丽之声。

图片 6.png

  具有同时代感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认为,《声生不息·港乐季》突出了两种情怀,一是爱国情怀,二是对于港乐、港史的情怀。《我的中国心》《东方之珠》等歌曲将香港同胞的爱国情用老歌新唱的方式表达出来。他指出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时候也要关注到港乐这一重要载体。

  三:电视剧《人世间》

图片 8.png

  致掌辞:

  梁晓声先生的鸿篇巨制《人世间》用“周家”浓缩了半个世纪以来戏剧性的中国大时代。从小说改编而来的电视剧,站在文学肩膀上,采用了最具中国特色的“家国”套层叙事,以家写人、以人写家,人运与时代相关、家运与国运相连,构成了微观的“中国社会”,体现了在现代化转型进程中个人、家庭、生活和社会的变异和重组。电视剧尊重历史、尊重生活、尊重艺术的丰富性,用克制的态度、沉稳的影像、富有质感的表演,呈现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如风雨,去似微尘”的命运感,也创造了往事并不如烟的年代感。在宏大背景下解读了“家”这一特殊的“中国文化密码”,用亲情伦理的温暖完成了对世事无常的情感超越。《人世间》是近年来少见的具有现实主义深度和广度的优秀电视剧作品。

  《人世间》是评委全票通过给予掌声的年度作品,带着家乡情愫的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谈到这部作品时感触很深。“作为哈尔滨人,《人世间》里透出浓浓的东北味道,让自己好像在回看往事,在这个过程中有笑有泪,这说明《人世间》在制作时对细节的把控十分到位,是一部面向观众的真诚之作。”敬一丹说。

  四:纪录片《众神之地》

图片 9.png

  致掌辞:

  纪录片《众神之地》采用“全华班”的拍摄团队,将中国自然纪录片的制作水准带到了一个新高度。它将镜头对准华夏大地的珍稀物种,以纪实影像展现亚洲象、白海豚、野牦牛、东北虎等动物的形象与精神,为人类与自然关系注入中华文化的哲思,赞美生命自由,尊重多元选择,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众神之地》总导演曾海若说起这部作品时,自己把自己给感动的表情不予言表。“在拍摄动物纪录片时,困难的不是拍到它们,而是如何观察和展现它们和人类的关系,这就需要深入其中,理解动物。《众神之地》想要做的就是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沟通,打破失语状态”。

  五:短视频《中国梦365个故事》

图片 10.png

  致掌辞: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这是中国电视黄金时代的集体记忆。开播于2013年的《中国梦365个故事》,在一片宏大逐梦表达中,坚持以平民化、原生态、纪实性、讲故事为着眼点和落脚点,在小而美的生动故事叙述中完成对中国梦的阐释,有力地回答了中国电视的一个终极追问:我们为什么出发?普通百姓的人性光辉,就是这个节目最动人的地方。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就是中国故事最迷人的样子。

图片 8.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任研究员时统宇给予《中国梦365个故事》具有承载电视人责任的评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30年前中国电视迅速成为第一传媒的标志。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就提出过,中国的电视应该展现老百姓的生活,少一些会议和形式主义,《中国梦365个故事》其实是回溯了这个初心,这也侧面证明了人民是文艺工作应该关注的永恒话题”。

  当天的论坛上,白岩松“年度嘘声”关注本年度出现的媒体责任意识缺失,传播过程中的失语、失真、失度、失衡等问题,发出学界独立的警醒之声。

  年度“嘘声”:“数据伦理失范现象”

  面对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与人的处境更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一些时候我们只在乎技术的先进性,却忽视了技术的伦理性,比如例如技术手段过分追逐商业利益、市场利益,进而架空了人的价值,忽略了对人的基本关注,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一方面技术的更新应接不暇,带来新问题,比如AI换脸技术,是不是侵犯了他人的肖像权,AI面试系统是否存在着加重偏见和刻板印象的风险,另外一方面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无孔不入,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引发新的讨论。

图片 12.png

  白岩松以一个比喻指出关注数据伦理失范问题的重要性,他认为一部车子在关键时刻最重要的不是马达,而是刹车,技术的发展也是一样,我们不能只一味地向前,还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思考。

  张颐武认为,数据伦理失范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仅是一个媒介的主题,而是整个社会的主题,也是人类技术不断发展不能回避的问题。他指出,数据伦理失范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对技术伦理的关切。

  刘昶指出,在进行技术赋权的时候要注意到数据确权,即当技术代替人来执行一系列行动时,我们应该如何对产生的后果进行责任和权力的划定。要警惕技术伦理和滑坡和失范,发挥技术向善的力量。

  “特别关注”:成千上万老师们的网课直播

  论坛还有个展望性的项目是公布“特别关注”的环节,也是对视频领域未来的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进行再探索。本期论坛“特别关注”是:成千上万老师们的网课直播。

  致掌辞:

  2022年,成千上万的老师进行着频繁且长时间的线上教学,大中小学的各类课堂被浓缩于指尖、眼前,直播间里的老师,不仅通过一个个按键与界面,努力践行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更关爱、抚慰、疏导孩子们求知与焦虑的心灵。教育,从来不仅关乎个体家庭,也是社会的基石、民族的希望。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是数以百万、千万计的老师们担起了“停学不停课”的重任,让知识在云端传递、让家人工作中放心、让安居稳定悄然进行。一块块因知识而亮起的屏幕,融入万家灯火,延续文脉书香。

  专家指出,成千上万老师的直播网课不是一般的网络和媒介现象。教育关乎一个民族的未来,关乎千百万家庭。线上的授课方式是对未来教育形式的一种探索,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一个全民关注的话题。他认为,未来中国网可一定会在社会的某一阶段被给予极大的关注。同时该话题也饱含着每一位人民教师的责任和担当。

  正在经历着网课直播的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深有感触:“我自己作为老师这三年也一直在以网络主播的身份跟学生互动。目前的网课在教学方面一定是不如面对面的人际交流的,但是在科技的赋能之下,中国的师生能够以线上的方式来完成教育教学,这也是我们共克时艰的一种韧性的表现。二十大指出要建构全媒体传播体系,线上课程将会是重点部署的方向之一”。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唐金楠肯定了论坛的独立态度和学术精神,也希望当今媒体应该关注的一种“回归”,回归到人、回归到情、回归到媒体的本分,这种回归的声音是我们应该不断提起的时代之声,他同时感谢参加论坛的所有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

  (图片均来自网络)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吕帆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