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通八婺 利泽四方】白沙溪三十六堰:古堰惠千年 世遗天下知
“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涨流。每岁天禾无旱日,此乡农事有余秋。”这首由宋代名相王淮撰写的《白沙溪遗兴》中描写的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一个以引水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蓄水、水力加工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古代堰坝群。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辅国大将军卢文台率部将三十六人出宜阳(洛阳西南),韬迹隐退来到辅苍(今婺城区沙畈乡停久村),察此地土壤肥沃但旱涝频发,遂勘查地形,在高儒村修筑白沙堰,引水灌溉,从此开启了白沙溪三十六堰建设的帷幕。往后百余年的时光里,卢文台及其部将后人与当地老百姓传承了白沙堰的实践经验,又陆续在白沙溪修筑堰坝引水灌溉,完成了白沙溪上从沙畈堰到中济堰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共计36座堰坝的梯级堰群。白沙溪两岸万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
在修筑过程中,古人对白沙溪的自然条件有了全面的认识,针对白沙溪落差大、水流急、深潭多的特点,摸索出了“以潭筑堰蓄水,开渎引水灌田”,形成了潭、堰、塘、井、泉相结合的用水体系,极大提高了供水保证率。三十六堰大部分堰前有一处天然的深潭,用现代水力学理论分析来看,不仅可以提高堰坝的蓄水和引水能力,而且可以减轻水流对堰坝的冲击。堰群在初建及历代岁修重建的过程中,皆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就地取材,以松木打桩,蔑笼装沙石等方式砌筑,而低矮的堰坝形态配合梯级堰坝的建设方式,极大地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工程风险,体现了古人科学的治水理念,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思想。
在近2000年,智慧的先民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和岁修经验,官府制定堰贴,明确各堰水权和工程岁修责任,指导三十六堰的协同运行,保证干旱月份上下游各堰的公平用水。在这份清光绪34年重修的《万潭堰贴》中,清晰地绘制了万潭堰灌区渠系布局图,列出了堰址、配水系统以及引水灌溉项目。除此之外,每座堰都建立堰会、制定堰规,推选有威望的乡贤担任堰长管理堰务,调解用水纠纷,以“地、水、夫、钱”为核心,地方乡民结成了紧密的“水利共同体”,在岁修实践中总结出“深掏潭 低做堰”的科学经验,提高了堰区引水能力,延长了堰坝的生命周期。
我们从明代赵崇善撰写的《白沙水利碑记》中能够看出,当时人们就对第一堰的重要性有了科学的认识,认为第一堰处于整个堰群的咽喉位置,对上下游堰坝都有重大影响。如有淤积或冲毁的情况应当优先修复。
“连机碓”是古代极为先进的生产力工具,在白沙溪三十六堰创建之初就已经被广泛运用。据记载,白沙溪流域120多个村先后建成的水碓在150座以上,渠水在灌溉农田的同时,又作为水碓动力加工稻麦和油料。丰富的粮食产量和先进的粮食加工技术孕育了金华灿烂的酿酒文化。唐宋时期,白龙桥旁的“酤坊”酒坊酿造的美酒声名远播,该村庄至今仍沿用“酤坊”作为村名。此外,连机碓还用于破碎高岭土等制窑原材料,推动了婺州窑在唐宋时期的兴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白沙溪三十六堰引水灌溉带来的巨大效益,对区域产生深远影响。历史上效仿三十六堰而修建的引水堰坝有6000多座,它们共同促使浙中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粮仓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供水保证率也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堰、渠形成了白沙溪的一个灌水体系,灌区面积达27.8万亩。
为彰表卢文台的功绩,历代朝廷对其先后七次追封。两岸百姓为感念卢文台恩德,亲切的尊称其为“白沙老爷”,供奉的庙宇有百座之多,每年举行的盛大庙会是对“白沙老爷”治水公德的纪念和颂扬,也是对其治水精神的延续和传承。
出作东汉将,归扶南山犁,功补夏侯阙,泽同郑渠遗,滔滔流不息,千古白沙溪。
【水通八婺 利泽四方】:水转埠不转 一方水土一方人
在金华,有许多地名都有个“埠”字。埠者,江河边的码头也。古时候因陆路交通不便,行旅客商、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路。一个又一个埠头,将乡镇与县城、乡镇与乡镇紧密相连。
作为行旅驻足、货物集散之地,埠头所在地往往商市繁荣,百姓富裕。
【罗 埠】
乾隆《汤溪县志》载:“罗江,县北十五里有罗埠市,山源之水会于此,下归叶湾渡之毅江。罗埠溪上游的南北山货,顺溪流而下,至罗埠溪运往各地。”罗埠作为金华重要的贸易集散地,航运商贸活动从秦代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有诗云:“十里江涛穿北岸,千家烟火匝南天。鱼虾舶到人成市,歌舞场喧夜勿眠。”生动地描述了当时的景象。
【女 埠】
兰溪自古为浙中水陆交通枢纽,女埠为兰江水运咽喉。女埠江边的6个码头是兰溪6条主要航线的重要职能标志和象征。官方自古都在女埠古镇设立各类驿道、驿站以管理水陆两路。明代章懋《待渡亭碑记》有记载:“平渡一镇,商旅所集,百货所聚,盐业最多,关津在焉。凡四方舆马之经行,负担之往来,日以数千。居民数百家,咸以货殖为业。”文中的“平渡”即为女埠。
【洋 埠】
洋埠镇在历史上是衢江的重要码头,水运业十分发达,来往的商船和客船络绎不绝。明清时期,洋埠就被外人称为“粮仓”。借助水路交通便利的优势,这里的大米销往杭州、绍兴等地,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米商,造就了米行街上百年的繁荣。作为衢江航运水道的终点站,洋埠的兴盛与落寞都与衢江水道息息相关。20世纪70年代,衢江水道随着公路铁路运输的快速发展及航道情况的恶化逐步断航,至90年代全面停航。而2019年,新的衢江航道经过8年的建设重新通航,水运可达省内的杭嘉湖和绍兴、宁波等地,以及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洋埠镇因此恢复了通江达海的能力,有望续写昔日之繁华。
【水通八婺 利泽四方】金华古村落的特色灌溉或排水系统 渠流淌先辈智慧
金华全市各地的古村落灌溉系统各具特色。在金华开发区的金西重镇——汤溪镇西面,有两个有着差不多大小的规模和人口的古村,距今均有六七百年历史。一名寺平村,一名下伊村,也各有一条600余年的古堰。
下伊村的古堰建于明朝初期,名为“臣武君堰”。堰渠从村西面的厚大溪引水,自堰口到三坪头分成大堰与小堰,将古村环绕。两条堰渠最终在村的北面汇合又流入厚大溪,全长约2.5公里。如今,村子面积已向南、向北扩大到原来的3倍多,这条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堰渠成了村内亮丽的水系景观带,生生不息。古井、村舍、水塘、稻田,环村堰渠串起村里的景致,涓涓溪水流淌着百姓安宁的生活气息。如今的堰渠不仅能满足村民的生活用水需要,还能灌溉村内500多亩稻田。
距离下伊村6公里外的寺平村因遍布全村的古建筑而闻名遐迩。流淌在古建筑、古民居边的金泉堰也是村中一宝。这条同样有着600余年历史的堰渠从5公里之外流经3个村引入寺平村内,还能继续让下游两个村庄受益,工程浩大让人叹为观止。
明代初期,寺平村称为溪东村,当时该村的第5代子孙戴宗碧率领村民修建了金泉堰。金泉堰全长约5公里,可灌溉近万亩粮田。上世纪80年代,为给乌溪江引水工程让道,金泉堰在上叶村段有部分改道,其中还有一段被并入莘畈水库的东干渠。
水利文明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便利,也进一步助推着乡村振兴。
来源:金华广播电视总台 | 撰稿:姜睿 胡冬妮 范唯 章颖凌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