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柯城区入选2022年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为此,柯城区将获得1.6亿元中央及省级财政水利专项资金支持。这是按照国家制定的标准,由水利部、财政部委托第三方组织技术专家,对各地报送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实施方案开展严格评审后择优确定的名单,全国有42个县(市、区)上榜,我省仅诸暨市和柯城区上榜。
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为何“花落”柯城?
柯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的主城区,由水而美、因水而名、依水而兴,素有“浙西明珠”之美称。以常山港、石梁溪、庙源溪等为代表的九大溪流纵横交织成一张水网,构建起柯城的根脉,更成为全区发展的起点。以水利为先导,一个“治水与治岸同步、功能与形态同步、全市域与全流域同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的衢州河湖水系全流域系统治理思路在这里逐渐从模糊到清晰。
破局:以“两溪”为题重塑生态之基
柯城区这次能够入选试点县不是偶然,而是久久为功,多年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奋力治水结下的硕果。近年来,柯城以“两溪”流域为抓手,在全国首创“全流域系统化治理,全水系生态化改造”的治理模式,投资约14.3亿元,持续推进以石梁溪、庙源溪为代表的水系系统治理。
2014年,柯城区以“两溪”整治为工作重点,生态为本、铁腕整治、全域推进,唱响了“水清、水净、水美”的治水三部曲。接着以“控源头、防反弹”为抓手,率先实施全流域畜禽禁养,全覆盖推进农村“双治”(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全区域开展城镇水系整治,全方位推进系统治理,将治水从“单一治理”深化为“全流域”治理。
所谓“全域”,就是从干流到支流、从岸下到岸上,再到农村的水潭、沟渠,都纳入治理范围。柯城区水利局副局长陈志明告诉记者,以前的石梁溪、庙源溪流域,可以说是猪比人多,流域范围内的石梁镇、九华乡和万田乡人口不到10万,存栏生猪却有20余万头,且大部分是家庭散养,废水乱排。“两溪”因此也成了柯城区境内最脏最臭的河流。面对当时的现状,柯城区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实行生猪禁养,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全流域禁养,更为涤清一区水网打下坚实基础。
在开展全流域生态治理的同时,柯城区近年来连续打出了农村“双治”、河道禁采、洁水养殖、三级河长联动、全域剿灭V类水体、垃圾分类、厕所革命等组合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源头治理、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区乡村三级河长动态督查、“河小二”助力剿劣、深化完善“塘长制、渠长制”等工作全面铺开、有效落实,形成了全流域治污、全流域治砂、全流域生态化改造、全流域群众参与的“四全”治水模式。特别是2017年6月中旬,全面完成全区556处小微水体剿灭V类水任务,全域水环境再提升,实现了柯城区水质的升华。
在石梁镇坎底村,村里所有的生活污水通过集污管集中至沉淀池后,经过污水处理系统沉淀、过滤、净化等程序再排出。穿行于整个村庄的大小沟渠,清澈见底。
在被评为全省“五水共治”先进集体的航埠镇墩头村,以往每年四五月份烂橘子污染水体的情况已经不复存在。对烂橘子的处理被写进了新的村规民约。村里还投资70万元,建起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其中专门设置了烂橘子生化处理区。
立势:以“美丽”为引赋能水美乡村
先破而后立。在实现全域水生态改善的同时,一个“以生态优势带动发展优势,继而打造地方名片”的新思路破土而出,一个治水、造景、创富、反哺生态的探索路径慢慢显现雏形。
在庙源溪鲶鱼湾段河道,一个集健身、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城郊特色风情带、“慢生活”体验区已经形成。洁净的河岸边杂花生树,河里群鱼游嬉,阳光下“皆若空游无所依”,唐代散文大家柳宗元《小石潭记》里描写的景象尽现眼前。
以前河道堤防以块石或混凝土浆砌,色调是单一的黑白灰。现在,在保障防洪需要的同时,又保留了河道的自然生态曲线,生态护坡的设计更让每一处新建的堤岸都变成了动人的水公园——这种“建堤不见堤”的建设理念正是衢州水利系统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倡导系统治理的创举,也是水利部门“跳出水利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
所谓系统治理,就是以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把植物非工程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以“显山露水”的方式恢复河流生态环境,沿线景观“宜绿则绿、宜透则透”,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营造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为生物提供多样性环境,让流域重现生机。
这一模式被省水利厅认可采纳,并于2018年起在全省推广开展“美丽河湖”创建,让水利赋能乡村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2018年,柯城区石梁溪入选首批省级“美丽河湖”,变单一水利建设为生态化治理,从“工程治水”思维向系统治理转化。
在柯城“两溪”,老百姓欣喜地发现:一条河流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现在无论是走进“小家碧玉”的庙源溪还是“大家闺秀”的石梁溪,人们都能看到潺潺流水与岸边绿植浑然一体的美丽景观。不仅有水、有鱼,还有自然弯曲的河岸线;有深潭、浅滩、泛洪漫滩;有天然砂石、水草、江心洲、江心岛;有常年流动的水,水质达到水功能区保护的标准;有乡愁、有野趣。
共拓:以“共富”为径探索乡村未来
如今的柯城,治水已入佳境。在全市首场“全力打造四省边际共同富裕示范区”主题新闻发布会柯城专场,柯城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将流域水系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聚焦特色,放大特色。
为此,当地积极布点新兴产业,以河湖水系为主脉络,充分利用片区空间资源,将全区水生态景观串珠成链,着力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大花园,加速乡村发展,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绿色发展的共赢之路。
11月28日上午,在柯城区沟溪乡碗窑村,一批批慕名而来的游客一边欣赏着马脑源溪的潺潺碧水,一边欣赏着农房上色彩斑斓的墙绘。56岁的碗窑村村民王宿英说,生态治水不仅对村民健康有益,而且吸引来了许多游客,能让村民在家门口赚钱。她一个家庭主妇,在家门口摆个卖水果、玩具的小摊,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两三百元。而碗东村党支部书记巫校辉告诉记者,今年国庆节期间,他们村平均每天客流量达1万人次以上,为村民带来了新商机。
石梁镇坎底村有个地标式景点——衢州“小九寨”坎底堰,是游客“打卡”的网红点,每逢节假日游客总是络绎不绝。“小九寨”的构建,就源于河道治理中植入的“生态”元素。柯城区水利局局长邱剑表示,秉承治水同生态、景观、休闲、文化及产业发展相融合的理念,该区形成了“治水与治岸同步、功能与形态同步、全市域与全流域同步、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步”的综合治理模式,村民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坎底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飞介绍,他们村一些村民靠卖泳衣、救生圈,一年能挣四五万元,生意好的农家乐一年能赚十来万元。
2021衢州金庸武林大会月度赛近日在石梁溪畔的石梁镇麻蓬村开赛,来自浙闽赣皖四省的参赛选手体验了在潺潺溪水、鸟语花香中比武的奇妙,石梁溪也再次“出圈”。柯城区水利局在石梁溪流域综合治理项目中修复和兴建的特色堰坝、金庸文化广场等,广受好评。目前当地以水利项目为基础,大力开展麻蓬未来乡村建设,海龙堰旁以《碧血剑》中温家堡为原型的休闲茶吧已结顶,石梁溪畔主营武侠主题餐饮的“龙门客栈”已拔地而起……优越的水生态景观和优质的水资源,吸引了浙江静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投资兴业,先期投资1亿元的稻虾共养项目直接落户石梁溪边。
其实,这些场景只是柯城区河湖水系全流域系统化治理的缩影。近年来,“奥陶纪高空极限乐园”“飞鸿神网谷”等投资300多亿元的产业相继落地,每年带动农民就业6700余人。石梁溪田园综合体、中澳柑橘风情园、农法自然现代农业示范园等一大批项目纷至沓来,如今“两溪”流域已落地项目20多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带动周边农民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从七里乡历经十年打造农家乐4A级景区,到近年来余东村以画闻名,柯城区的乡村发展迭代升级之路,始终离不开以水网为基石布局地方发展的整体框架。11月19日,柯城区首个总投资23.51亿元的中型水库寺桥水库开工建设,总投资4亿多元、把柯城建成“一城活水”生态水网的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项目也已揭幕。柯城的治水大业不断深化,以水美村、以水兴业、以水富民,一幅“南孔圣地、水韵柯城”、人水和谐的乡情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衢州日报 | 撰稿:郑理致 郑晨 王思 胡文佳 聂歆芸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