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发布,针对临床较关心的高血压诊断界值、不同人群降压目标等内容,新版指南作出了重要调整,形成了针对高血压的44个关键临床问题和102条推荐意见。
新版指南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由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受到大众关注。这意味着,一大批曾被界定为“高血压前期”的亚健康人群,将被诊断为高血压患者。
新版指南发布有哪些亮点?对高血压的临床诊治有何意义?血压达到130/80mmHg的人群需不需要马上治疗?快报记者采访了我省多家医院权威专家,请他们结合临床解读新版指南。
没有症状比有症状更可怕
调低高血压诊断标准
有利于唤醒全民意识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我国著名的心血管专家、浙大二院王建安教授)
近五年来,国际医学界都在纷纷调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其根本目的是提升全民对控制高血压的重视程度。在临床诊疗过程中,我们时常会碰到对高血压认识模糊的病人或家属,他们认为血压高一点但没有症状就不需要去治疗,甚至还有人认为吃药可能会有副作用,害怕要终身服药。事实上,这些都是认知误区。其实,没有症状比有症状更可怕,没有症状患者就不追求治疗,无法及时控制,可能会带来很多后遗症。而关于患者对吃药的担忧,目前心血管药物和降血压药物的副作用很低,血压对人体的危害更大,有些患者和家属过度关注吃药带来的副作用,而不关注高血压本身带来的危害。
高血压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罪魁祸首,也是进一步导致中风和心肌梗死的罪魁祸首。所以我认为,这次中华心血管学会调低高血压诊断标准非常有利于唤醒全民意识,我非常支持。当然,平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增强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保持长期的心态平和,是促进血压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用更积极的态度、更严格的标准
做好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黄进宇)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断变化,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高血压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降至收缩压130 mmHg 和/或 舒张压≥80 mmHg。今年11月13日,我国新版指南发布,针对血压130——139/80——89mmHg人群开展生活方式干预以及非药物治疗无效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就是为了减少高血压不良后果的重要窗口期,总体是符合成本效益的。
研究表明:在18岁及以上无心血管病史且收缩压130——139mmHg的人群中,收缩压每降低5mmHg,心血管病风险降低11%。全国调查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 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的人群占比达23.2%,预计总人数近2.43亿,且该血压范围人群主要为18——54岁的中青年。根据最新国际指南推荐的降压药物治疗启动标准,在我国35岁及以上成人中,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 舒张压80——89mmHg的人群有22.7%需要进行降压药物治疗,预计总人数为3990万。而根据我国最新的药品价格和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35岁及以上收缩压130——139mmHg和/或舒张压80——89mmHg且无心血管疾病的成人中,在未来10年乃至终身采取降压药物治疗均符合成本效益。
除80岁以上高龄患者以及明显衰弱或预期寿命较短的患者之外,目前关于<130/80mmHg的血压控制目标,已经具备充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证据。
为了进一步降低高血压的致死致残率,我们应该遵循新证据,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用更积极的态度、更严格的标准做好高血压患者血压管理。
用富钾低钠食盐代替普通食盐
戒烟限酒、控制体重等非药物干预也很重要
(浙江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血压委员会名誉主委 浙大一院心内科胡申江主任医师)
新版指南首次明确了“高血压患者用富钾低钠盐代替普通食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是本次指南发布的亮点之一,对于非药物治疗高血压有进一步的促进作用。
钠摄入过多及钾摄入不足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在我国,约3/4的钠盐摄入来自烹饪用盐,减少家庭烹饪用盐中的钠含量一直是降压治疗的重要策略。但是,我国居民膳食钠盐的摄入量一直偏高。这次推荐使用富钾低钠的食盐,那么在摄入同样多食盐的情况下,不仅可以减少氯化钠的摄入,同时增加了氯化钾的摄入,老百姓在日常生活就可以有效降低血压。
除了饮食干预,高血压患者的其他非药物干预也很重要。
首先戒烟限酒。每抽一支烟,血压持续增高40分钟,所以要戒烟。另外,少喝酒精等刺激性饮料,避免酗酒,男性不超过20克/天,女性不超过10 克/天。
其次是控制体重。肥胖比较容易导致舒张压的增高,因而高血压患者日常还要注意低脂饮食,把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控制在18——23.9。
再次是运动干预。比如每天快步走30——40分钟,以身体微微出汗为宜;如果体质好或有较好体育锻炼基础的,可选择游泳、慢跑、骑车等运动。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体重指数超标的高血压患者的非药物干预是否有效,体重的下降是个硬指标。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非药物干预,体重没有下来,说明其干预是不到位的。
对更早地控制
中青年人群血压升高有积极作用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浙大邵逸夫医院心内科主任傅国胜主任医师)
高血压不仅是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导致居民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首要且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业内一致共识,随着血压的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呈正向比。
纵观目前国内外高血压指南,有关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例如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不同高血压人群的降压目标值、何时启动降压药物治疗、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时机以及如何筛查等,这些问题都是高血压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提升我国高血压诊治水平的关键所在。新版指南的发布,一定程度上为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提供了“中国”答案。
新版指南把诊断界值下调到130/80mmHg,将有更多患者纳入高血压群体,临床或将迎来较长时间的忙碌。这类人群要不要治疗的关键,是有没有出现临床症状以及心脑血管并发症,如果都没有,就可以通过非药物治疗的方式,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监测血压。
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的高血压患者有年轻化趋势,新版指南的一大重要意义在于,把非药物治疗的干预阵线前移,对于我国高血压的整体控制,尤其是对于更早地控制中青年人群的血压升高有积极作用。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血压130——139/85——89mmHg范围内
人群不同程度出现了靶器官损害
(浙江省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委 浙大邵逸夫医院心内科副主任蒋晨阳主任医师)
从临床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高血压是很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诊断界值下调带来的防控端口前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本质上在于强调早防早治。越来越多的人控制好高血压,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在疾病的源头上下功夫,原本因高血压干预不及时所带来的严重并发症、靶器官损害等问题可能就不会发生,至少会少发生。对于仍未达到高血压诊断标准的人群来说,这也是敲了敲“警钟”,高血压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应尽早在生活方式上做出相应改变。
我个人的实际临床实践中,其实早在20年前就将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值定在≤130/80mmHg,因为大量临床研究也证实,血压在130——139/85——89mmHg范围内的人群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靶器官损害,需要早期进行干预。
还有一点,临床中发现很多患者会在血压出现波动的时候自行增减药物,其实人体自身对血压是有一定调节作用的,在药量不变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交给机体自我调节,比通过增减药物进行的“粗暴”调节要对身体有益得多。需要提醒的是,降压治疗力求血压平稳达标,不可随意停药或增减药量。改变药量,必须在专业医生的科学指导下进行,因为血压波动造成的靶器官损伤超过单纯高血压。
诊断为高血压
应尽早采取措施防止更大损害
(浙江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王利宏)
美国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对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做了调整,当时争议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按照调整后的标准,有一半的成年人都将成为高血压患者。
争议的一个重点在于:高血压人群如此庞大,会不会引起大众恐慌?其实,新版指南所确定的新标准更多的是针对临界高血压人群,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这类人群对健康情况的重视度。
随着医学的发展,这些年来大家对于疾病的认识度也在不断提高,高血压患者如果不加以干预,后续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心肌肥厚、脑血管硬化、脑卒中、肾功能衰竭等,这些疾病是非常严重甚至致命的。
而对于那些血压在临界值的人群而言,如果能尽早引起重视,通过生活方式,尤其是饮食和运动习惯的改变,还是有很大的可能将血压控制住的,这对于他们有着非常大的积极意义。
新的标准出来后,很多人称自己“一夜之间变成了高血压病人”,但也不用过度恐慌,因为诊断标准和治疗是两码事,诊断为高血压并不意味着马上要吃药治疗了,除非是合并糖尿病、冠心病或者有其他危险因素的病人,在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情况下,血压位于临界值的病人通常只需要通过日常方式的调整,比如戒烟戒酒、适当运动等来改善身体状况。
标准的严格化可以让大家对疾病有更高的认识度,尽早采取措施,以防止发生更大的损伤。血压值达到130/80mmHg
要不要用药?
不仅老百姓关心临床医生也关注
对血压值达到130/80 mmHg这群病人来说,他们要怎么样去应对?是要马上开始用药治疗,还是先从改变生活方式开始?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陈雯艾主任医师说:“我今天就碰到一个同事,50多岁,他的收缩压在136mmHg,舒张压80mmHg。看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下调了,于是特地来咨询,像他这样的情况需不需要用药治疗?
“我根据他的情况评估后,建议暂时不需要吃药。因为他发现血压升高的时间并不长,平时的饮食结构也是需要调整的。
“我跟他说,你再观察一段时间,虽然你不吃药,但是血压要监测起来,这是第一点。如果血压超过140/90mmHg以上需要及时用药,目前像你这样子的血压值,可以再观察一段时间。我也提醒他,虽然现在并不需马上开始用药,但是要注意每天监测血压,最好是每天早餐前和晚餐前,各测一次血压,还要注意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调整,尽量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控制血压达标。”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陈雯艾主任医师介绍,对于高血压患者什么时候开始启动药物治疗,关于这个问题不光老百姓关心,临床医生也关注。
指南中提出,对于血压值在140/90mmHg以上的患者,需要立即启动药物治疗。
对于收缩压在130-139mmHg,舒张压在80-89mmHg的人群,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如果有临床合并症的高血压人群,比如合并有脑出血、脑梗或者是冠心病、心衰、房颤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或有靶器官损害等情况,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治疗。
此外,如果血压值达到130/80 mmHg,同时合并三个心血管危险因素以上,比如女性大于55岁,男的大于45岁;同时又有吸烟、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等高危因素,也需要临床医生评估后用药治疗。
如果没有临床合并症,也没有靶器官损害或者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也并不是说马上给药,一般来讲,我们可以先通过健康饮食和运动干预,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来调整血压的状态。通过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先观察3—6个月以后,如果血压还是高于标准,再考虑纳入用药治疗范围。
按照130/80标准
浙江将至少增加764万高血压患者
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医院高血压中心主任、主任医师俞蔚说,按照指南发布的新标准,全国估计将增加2.43亿高血压患者,这个群体无疑是非常庞大的。
“新标准的制定,是有循证医学的证据作为支撑的。”俞蔚表示,高血压患病后可能没有症状,但却是引发心、脑血管和肾病变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如果不加以控制,会引发严重的脑中风、心肌梗死和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而血压如果控制得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风险都会明显降低,尤其是脑卒中的风险也会大幅下降。
2017年,快报采访浙江省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时了解到,按照140/90mmHg标准,全省大于15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0%,如果按照130/80mmHg的标准,患病率为40.8%。结合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浙江血压值位于130/80-139/89mmHg的人群,据估算约有764万。浙江高血压人群中
35岁至54岁中青年占四成左右
据生命时报发布的数据显示:80%脑卒中和高血压有关,如把高血压降下来,脑卒中发生率可降低35%-40%;约50%冠心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如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可使心梗概率降低14%;心力衰竭患者中,91%有高血压,控制好血压可使发生率降低55%。
“我国是脑卒中大国,指南中新标准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将预防的关口前移,让更多的高血压患者能够早发现、早干预、早获益。”
当然,也有人提出质疑:高血压诊断标准的调整,会不会导致大家出现恐慌心理,增加医疗机构的负担和压力?
对此,俞蔚认为,高血压早期往往只是身体功能性的改变,通过干预可纠正的机会更大,对于没有器官损害、没有临床合并症的患者来说,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对降低血压的效果更为显著。
根据浙江省2021年的数据,18岁以上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25.77%,35岁之后,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升高,尤其是中青年人群,35岁至54岁的群体占比40%左右,这部分人群如果能有效降低血压,对于降低心血管等疾病风险的获益会更高。
叠加三个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属于高危患者,目前约占患者群体的22.7%,这类人群仅靠生活方式干预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最年轻的患者才十几岁
高血压病正在年轻化
“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是高血压可怕的‘三高’特征。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一旦叠加上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熬夜等不良因素,会诱发非常凶险的病情。”
俞蔚说,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高血压发病年轻化呈上升态势,门诊中接诊过最年轻的高血压患者才十几岁,20多岁的高血压患者也不在少数。
工作紧张、精神负担重、生活无规律、长期熬夜、睡眠或休息不足等,均可引起高血压的发生。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多食烧烤、喝酒、抽烟等,都会影响血压。此外,不少人年纪轻轻就成小胖墩,加大了患高血压病的风险。
“高血压不仅要‘治’,更要‘防’,提高非药物干预关注可以为个体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健康获益,甚至降低高血压发病率。”俞蔚提醒,作为高血压患者,应及早去专科医院诊治和定期监测,明确高血压病因,有效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并且应每年体检,检查高血压相关的各项指标是否出现异常,以早期发现高血压引起的心脑血管病的早期病变,比如蛋白尿、颈动脉粥样斑块、心脏肥大等。及早干预,从源头上遏制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
一般来说,18岁以上成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儿童青少年也要每年测量1次血压。可以在家里自测血压,或者到医院测量诊室血压,也可以选择更为准确的动态血压监测检查。
不同人群有不同的血压管理方法
这些亮点也值得关注
浙大二院心血管内科陈雯艾主任医师介绍,新版指南其实除了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整之外,还有许多细节的调整,都是和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如何控制血压息息相关。
比方说,新版指南在高血压的诊断和管理中,提到了用动态血压来诊断,用家测血压来评估,强调了居家监测血压的重要性。
新版指南中也强调了高血压的非药物干预方式,除了提倡饮食和运动等之外,此次对于日常生活中血压怎么个降法,包括减重、戒烟、运动,具体到采用哪些运动形式、时间频率等细节都作出了明确指导,更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也更强,非常符合普通老百姓的日常血压管理需求。
新版指南还针对高血压合并其他并发症如何管理血压进行了详细指导。比如高血压合并肥胖、高血压合并脑卒中、高血压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等。因为不同疾病、年龄的高血压人群,血压的管理方法是不同的。比如8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首先将收缩压降至140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mmHg。
新版指南中还指导临床医生选药的时候不仅要有效控制血压,同时还要对患者的靶器官起到保护作用,选择对患者更有益的治疗方案。而且,指南中提供的用药依据都是有据可循的,权威性强。可以给临床医生的选药提供参考,指导临床医生更规范地进行诊疗。
此外,新版指南当中也提到了继发性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每一种可能导致继发性高血压的情况、如何去筛查等,都经过反复细致的讨论。因为很多疾病都会导致血压升高,筛查的目的是为了明确病因。在所有的高血压当中,有5%左右的高血压是由于其他疾病所致,如内分泌疾病、肾脏疾病、肾动脉狭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等,这类高血压只要病因去除,血压可以恢复正常,称为继发性高血压。
通常来说,年轻人出现不明原因的血压升高,首先需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但继发性高血压只占一小部分,属于“少数派”。还有95%的高血压没有明确的病因,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称为原发性高血压。除了少数高血压较轻的患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可以降低血压、在医生指导下减药甚至停药以外,大部分患者都需要终身用药。
来源:杭州日报 | 撰稿: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