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爸爸是“活界碑”》获中国新闻奖以后,再回首线索搜集、采访、拟稿乃至修改诸过程之肇始,颇有感慨,正应了那句歌词:“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主人公魏德友早在2017年就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荣誉,加之他与我为新疆塔城兵团第九师和山东“双乡亲”,令我亲近感倍增,就考虑把其事迹在内地也宣传一下。后一家中央报纸介绍先进典型的栏目约稿,我就收集资料写了一篇1000字的小通讯发表。此后沉寂了几年,直到2021年5月。
是时,魏德友名字出现在人民日报“七一勋章”获得者的公示名单里,职业的敏感让我觉得此为不可错过的大题材,随即与杭州日报“倾听”版编辑戴维联系,表达了撰写之念并提交了采访提纲,得到杭州日报高度重视和戴维对提纲的详尽补充。接着我又通过新疆亲朋好友搭桥,与九师161团广播站编辑管述军、陪魏德友同去北京的其女儿魏霞及相关部门联系上。热心的老管发给了我资料,还提供了尚未见报的许多素材。
一切前期的准备就绪后,我就结合提纲对材料细细研判,认为全国20多位勋章获得者,各级媒体肯定趋之若鹜。面对“同题化”竞争,我们必须要有自己的“绝活儿”。到6月中旬,魏德友正式获勋章的公告出来后,立即马不停蹄干了起来。
7月1日前后,我看到新闻联播里授勋仪式的电视新闻后,马上与魏霞联系,得知他们7月3日将返疆。于是,7月4日之后的那几天,我们不以万里为远,面谈和电话采访十多次,微信联系不计其数,挖出了不为人知的许多细节,如战友“老陈叔”受伤去世、魏多次报名参军以及他年幼时的事情等等“独家爆料”。
那段时间,在杭州日报的全力支持下,三位作者的“空中沙龙”紧张忙碌而有序。我们殚精竭虑,头脑“风暴”此起彼伏,揣摩每一段材料、狠抠每一个细节,在立意、结构、词语、修辞、逻辑、标题等方面反复斟酌取舍。
初稿甫一拿出,我们反复读了觉得少了点什么:是否应该有魏子女对父亲守卫边陲看法的描述?理由是这样的:少了它,主人公事迹就缺失了一个环节,人情味儿也式微不少。当即又与新疆联系,补上了其子女由不解、埋怨到支持的这一块内容。从刊后读者反应看,这样处理还是恰当的。
还有一个细节也引起了我们的重视,就是那位与疯狼搏斗被咬伤、后来得狂犬病去世的魏德友战友“老陈叔”。
据管编辑讲,这个细节也给过其他报刊,但没被采用,可能是过于残忍。再次反复细读后我们左思右想,还是认为要用上这个细节,随即又进一步向深采访挖掘了一下,目的在于:仅凭边疆“静态”的天寒地冻还不足于表现魏德友甘愿做“活界碑”坚守国土的不易,因此,我们让陈秀仓在文中或显或隐地出现了三四次予以衬托。把魏德友起初为了完成战友遗愿升华至为国守土的大境界,“家国”情怀得以崇高。老人后来看到此段也颇为感慨。此外,授勋仪式彩排、老人出发前的心理及家庭生活等细节也首次披露,事后各方面对此有较好评价。
快交稿时,还出现了一个小意外:
彼时有多家媒体在采访老人,当地要求刊发前审稿,但是因疫情管控有所不便,而杭州这边因为要赶时效。我的“两天审核完毕”要求达不到,因为对方领导出差,起码要四五天后。我有点急了,晚一天就可能被其他媒体抢先。
事情僵持住了!与此同时,我也没有闲着,为表示尊重,找到各路“关系”说情。一番往来后,最后双方达成默契:疆浙两地同时进行,杭州这边走正常编排程序,新疆也走审核流程。杭州是周一刊登前的上周五下午5点最后截止,如果那时无任何消息,就当审核通过......结果,稿子顺利如期刊登。
口述体长篇通讯,在副省级以上城市党报上每周一刊,乃杭州日报坚守20余年的“法宝”,影响广远。通讯,某种意义上属于报告文学范畴,是跨越新闻与文学的特殊文学形式,既具备新闻的准确性、时效性、纪实性,又加持文学的艺术性和审美性。就此而言,本获奖作品在刻画人物性格、展现边疆风貌、铺陈故事情节有独到之处,“因为喜欢所以用情”理念得以再次光大。回顾创作深知,好作品需要作者用心、用力、用谋,通俗地说就是:嗅觉敏捷有如“狗鼻子”、采访挖掘练好嘴皮子、布局筹划勤动脑瓜子。文章完成后不妨“沉淀发酵”再反复“打磨抛光”,如此方得圆润。最后要特别把握时效。据悉,参加中国新闻奖评比的以获“勋章”者为主题的作品有数篇,但刊发时均在授勋仪式后一二个月,而我们这篇,主人公7月3日返疆,我们13日即以6000字篇幅刊发——“激情和速度”可见一斑!
来源:中国网 | 撰稿:林鲁伊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