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缅怀 | 中国首位仪仗队队长罗少伟
发布时间 | 2022-11-07 13:09:03    

   “立正!......”“刷” 的一声,数百名仪仗队员头甩向右侧。目光炯炯,带着威严更带着热情,注视着缓缓走过来的嘉宾。

  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国民党将军张治中,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的陪同下莅临检阅——时间定格在1946年3月4日。

  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第一次亮相。

图片3.png

1946年3月仪仗队欢迎马歇尔。右一立正者为罗少伟

  仪仗队大家太熟悉不过了。在重大纪念日和阅兵式上,仪仗队永远是最先出现的,代表着国威、军威,激励人以铿锵有力、蓬勃向上,令人热血沸腾。

  但是,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正式的仪仗队是怎样的,队长又是何人,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了。

  罗少伟,老红军,我军第一支仪仗队队长.曾任西北野战军教导旅一团二营营长,一团团长,“一野”六军十六师副师长,1950年4月在新疆哈密剿匪时壮烈牺牲,此时新中国诞生才半年。

  脱离旧军队投奔红军

  1918年,罗少伟出生在陕西汉阴县蒲溪镇。他刚记事起,父母就因病相继故去,8岁的罗少伟成了孤儿,只好去地主家放牛,每天两头不见太阳。一年四季就一身补丁摞补丁的夹衣。西北的寒冬,干冷异常,有时他把脚伸进刚拉的牛粪里取暖,夏日则奇热难耐。家乡“信天游”吼满了苍凉和苦楚。一直到14岁的6年中,他饱尝贫困凄凉,决心出去闯一闯。

  1932年,他逃离地主家到了西安,只想混一顿饱饭,进了杨虎城的警二旅四团一营三连三排当了名小兵。

图片2.png

罗少伟

  那年,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伪“满州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民族义愤,时任西安绥署主任的杨虎城将军发表了《声讨东北叛逆通电》。在杨虎城的部队里,有不少共产党员在秘密活动,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治主张,团结进步军人,发展革命力量。他们对罗少伟这个放牛娃非常同情和爱护,使他懂得了不少爱国和革命道理。他受到强烈的感染,认定他们都是好人,跟他们走没错。在共产党人的影响熏陶下,他逐步认识到自己这样的穷苦小子,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好日子过,只有共产党,才能打败日本鬼子。1935年初的一天晚上,他在一连代理连长、地下共产党员沈启先带领下,随同所在的三排离开了军营,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陕南抗日第一军。

  1935年7月,长征而来的红二十五军,与陕甘苏区红军会师,整编为红十五军团,他随所部整编为军团警卫团,这时他年仅17岁,完成了一生中的重大转折。这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放牛娃,终于摆脱了苦难,走上了光荣的革命道路,经受了无数次战火的考验和磨炼,由一个普通战士逐渐成长为我军的一名高级指挥员。

  驰骋冀鲁豫痛击敌顽

  “西安事变”后,罗少伟所在部队随一二九师深入敌后,开辟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39年编为八路军冀鲁豫支队一大队,与日寇屡屡展开浴血奋战,大小战斗不计其数。1939年夏随队夜袭金乡城,捣毁县政府;袭击徐庄日军车队,歼敌200名,烧毁全部汽车……他由于作战勇敢顽强,1940年被任命为连长。

  1940年,在山东曹县韩村集新驻一批日军,占了一座地主的院落作据点,四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冀鲁豫军区决心拔掉这个钉子,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罗少伟坚决要求去执行这个光荣的任务。一天晚上,他组织部队埋伏在村子四周,自己带了一个侦察班,摸进了村子,先搞掉了哨兵,利用熟悉的地形,悄悄爬到了鬼子指挥所居住的房顶上,这时敌人正在酣睡,他轻轻揭开瓦片,把一颗颗拉开弦的手榴弹扔了下去,并引爆堆放的大量炮弹和炸药。一片火光冲天和爆炸,给埋伏在村外的部队发了信号,大部队便一齐冲进村里,全歼日本守军100多名,缴获了大批战利品,这次战斗首创了鲁西南全歼日军据点的范例,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在敌后残酷的抗战岁月里,罗少伟的战斗经验不断丰富,不久,他即被提任为冀鲁豫军区教七旅营长,随后又提任教导第四旅十一团团长。他们活动在微山湖以西的湖西抗日根据地,在日、伪、顽夹击之下,不断与敌人周旋,先后平息了湖西会道门叛乱,参加了反“扫荡”、反“分割”、反“蚕食”斗争,粉碎了李仙洲、孙良诚等顽军的进攻,补充了大批装备。

  智勇大越狱返回部队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阶段。为了进一步培养提高中青年干部的素质,冀鲁豫军区办了干部培训班,专门训练营以上军事干部,罗少伟也被抽调学习。由于战斗环境恶劣,他们经常处于日寇包围中。1942年,日寇的一次大扫荡中,罗少伟等许多学员被俘,被关进济南城郊的一所监狱中。在敌人百般严刑拷打中,他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没有一个人屈服。无奈中,敌人只好将他们关押起来。

  罗少伟在监狱里积极斗争,他想尽办法与被俘的同志取得联系,暗中串联了几十名同志,商量组织暴动和越狱计划。机会终于来了。一天,他们被押到白马山修路和挖壕沟。罗少伟利用这个机会详细观察了地形,结合平时对监狱的了解,心中有了数。11月28日晚在下工回来的路上,罗少伟向同志们传话说:“我已观察好了路线,今晚动手。”到了午夜,罗少伟迅速砸开了门,低声喊道:“跟我来”。7个同志如7只下山的猛虎,紧靠着墙边向大门冲去,经过一番搏斗,夺取了3支枪,击毙了日本哨兵,一齐冲出大门,顺着小路跑了出去,这时敌人也在后面紧追不舍,罗少伟利用浓黑的夜色和熟悉的地形,边走边打,敌人一直追了两天两夜,毫无收获,只好狼狈收兵。罗少伟他们在这两天滴水未喝,粒米未进,一位同志在途中不幸牺牲,只剩下6个人。到第三天,才在一个老大娘家停了下来,罗少伟头上也负了伤。他们在老大娘家简单吃了几口,匆忙连夜赶往冀鲁豫军区驻地。在他们的影响下,12月3日,另有十几人又组织夺枪打死日军越狱逃了回来。

  罗少伟等越狱成功的壮举,震动了日军,轰动了济南,也轰动了冀鲁豫军区。1943年2月15日,军区发表了告全军区党组织的通知书,杨得志司令员亲自签署命令表彰罗少伟等20多名同志,号召学习他们在敌监狱里与敌人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机智勇敢、夺枪越狱的英勇壮举。

  领衔仪仗队一展雄姿

  为加强陕北的军事力量,保卫党中央所在地延安,1944年4月23日,罗少伟随杨得志率领的西进支队奔赴延安,编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第一旅,他担任11团团长,随后参加了大生产运动。经过三年艰苦奋斗,部队丰衣足食,军政素质都有大的提高。

  1946年2月,为欢迎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延安,中央决定由教导旅组成一支训练有素的仪仗队,代表我军列队欢迎。旅部决定由一团团长罗少伟任队长,精选了500名年轻魁梧的战士,编成三个连,开赴延安训练。我军历史上第一支仪仗队由此诞生。罗少伟接受任务后,带领部队严格要求,刻苦训练。

  仪仗队的训练和生活牵动着中央首长的心,朱德总司令先后5次看望慰问并对大家说:“你们执行的是一项特殊任务,是在履行中国工农子弟兵的神圣职责,一定要在受阅时拿出最好的样子,展现人民子弟兵威武雄壮的精神风貌和新型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军队的革命本色!”

  中央领导的关怀探望,使部队受到了极大鼓舞,练出了严整的军容和雄姿。经20多天紧张的训练后,朱老总专门抽出一天时间来到延安机场,按照受阅时的正规程序亲自组织仪仗队进行预演。当时虽然没有播放激越奋进的阅兵曲,但大家步伐稳健、动作整齐划一,充分展现出了我军锐不可当、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朱老总看了非常高兴站在队列前高声说:“你们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取得这样好的成绩,我是十分满意的!”

  3月4日,马歇尔在周恩来和国民党张治中将军的陪同下,缓缓步下飞机舷梯,毛主席、朱总司令等领导同志迎上前去,同他们一一握手致意,然后,双方阔步检阅仪仗队。这时,乐曲奏响,仪仗队队长罗少伟一声“立正”,几百名官兵昂首挺胸,精神抖擞,头一摆,目光转向来宾和中央首长。这时罗少伟跑步向前,立正,敬礼,高声报告:“仪仗队准备完毕,请首长检阅!”。马歇尔看着人民军队军容严整、威武雄壮,频频还礼。

  走到仪仗队中间时,周恩来指着士兵的钢枪对马歇尔说:“这些都是我们从日本鬼子那里缴获的。”马歇尔仔细地看着,饶有兴趣地点点头。此情此景令队员自豪和激动,一动不动地“钉”在原地。

  任务完成后,根据上级命令,仪仗队就此解散并返回原部队进行训练和生产,继续履行着保卫延安的光荣使命。

  至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仪仗队完成了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任务。

  匪患不畏惧主动请缨

  接下来的岁月里,延安保卫战、二打榆林、宜川战役、西府陇东战役中,罗少伟都表现了英勇善战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1949年2月,教导旅改称六军十六师,罗少伟任副师长,成为一名军队高级指挥员,随后他又指挥部队,相继参加了陕中战役、扶眉战役、兰州战役等。

  1949年,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礼炮声,罗少伟率队奉命西进驻东疆重镇哈密。

  当时在新疆广阔的土地上,又燃起了战争的硝烟。惯匪乌斯满、国民党军事委员中将参议、哈密专员尧乐博斯和他们的后台老板——美国前迪化领事马克南,在新疆和平起义后,纠集了一小撮民族败类、反动头人、间谍特务,利用我军进疆时间短和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民族隔阂,到处造谣惑众,发动暴乱。土匪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才进疆的解放军战士,在偏远农村牧区帮助农牧民发展生产,也经常惨遭屠杀。刚刚解放了的土地上,又笼罩在一片刀光血影之中。

  土匪的暴行,激起指战员极大的愤恨,在十六师党委研究剿匪部署的会议上,副师长罗少伟请求师党委允许他亲赴前线指挥,以便掌握匪情,捕捉战机,全歼匪徒。望着年轻将领刚毅的神情,经师党委郑重研究,同意了他的请求。

  1950年3月26日一大早,罗少伟匆匆吃过早饭,披上皮大衣,带上通讯参谋和警卫员,坐上从敌人手中缴获的吉普车出发了。

  两个多小时后,他们首先来到离哈密100多公里的了墩。这是十六师四十六团二营五连的驻地,周边也是土匪经常出没的地方。罗少伟向五连的全体指战员扼要传达了师党委会议的精神,进行了动员,下达了剿匪命令,并详细检查了剿匪的准备工作。他非常清楚,土匪依靠天山险峻、地形复杂等有利条件,出没无常,到处骚扰,机械化部队根本用不上。所以,要剿匪便要进山,要进山便要骑马,离了马匹寸步难行。他详细检查了马匹饲养情况和饲草准备情况后,看见马草储存不多,他便叫随他同来的两辆卡车立刻去拉运马草,又命令通讯参谋带着一个班去帮助打马草。等到一切工作安排就绪以后,他才放下心来,准备去七角井前沿驻地检查工作。

djEvQmJiZDF3bVBjX1M1MVVLaEw0bGRHUlFzUklkTWNDRkRIc0wyd2ZlWmJF

罗少伟墓地

  天山祭豪杰英雄裹尸

  历史记住了“1950年4月1日”这个日子。早晨,边疆的天气仍然是春寒料峭。

  罗少伟一起床便叫起了在五连帮助工作的作战参谋马玉章说:“今天到七角井看看去。”警卫员杨状元听见副师长要出发,忙把司机叫醒。他们6个人迎着晨光,顶着寒风,由了墩出发,奔赴七角井我军驻地。

  汽车在两山夹道中颠簸地行驶着,爬上了一条漫长的斜坡,这里叫车轱辘泉,离七角井还有20多公里。车刚爬上坡顶,速度也慢下来了。突然左边的山沟里枪声大作,埋伏在这里的四十多名土匪蜂拥而上,向我军发起突然袭击,罗副师长在车上大喊一声:“打,冲过去!”可是,汽车突然中弹熄火,嚎叫的土匪步步逼近,在四周形成了包围圈。他们几人毫不畏惧,分别占据有利地形和依托车辆还击,打死了不少土匪,但因为众寡悬殊而后续部队又没有赶到,弹尽粮绝中,除司机一人被俘外,罗少伟和机要秘书李玉庆、参谋马玉章、报务员宋万成、警卫员杨状元等均壮烈牺牲。“出师未捷身先死”,烈士的鲜血洒在了边疆的土地上,全师指战员无不痛哭失声。

  在新中国成立后少有大规模作战的情况下,我军一位师级领导在剿匪中牺牲,引起了全军震动。新疆军区司令员王震听到噩耗后,在办公室来回踱步,久久不能平静。毛泽东主席得知消息,专门委托周恩来发来唁电,沉痛悼念罗少伟。

  4月2日下午,罗少伟的遗体运回哈密时,战士们悲愤万分,含泪振臂高呼“为罗副师长报仇!”“为死难烈士报仇!”一个个心中燃起了复仇的火焰,有的战士咬破指头,用鲜血写了请战书,请求奔赴剿匪战场。那些正在风雪弥漫的天山深处追剿土匪的战士,把悲愤化作怒火,英勇杀敌。此后十六师先后进行了尖山子、红柳峡、白杨沟等战斗,剿匪前线捷报频传,先是活捉了土匪大头目贾尼木汗,又活捉了土匪头子乌斯满。

  1951年12月24日,驻哈密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为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在新疆剿匪战斗中牺牲的革命烈士,在哈密城东约一公里处修建了一座烈士纪念塔。哈密万名军民举行烈士纪念塔落成典礼。有老战友回忆,那天“雪花大如席”,天地茫茫为英雄送行。王震等军区领导送来挽联,十六师师长吴宗先、政委关盛志联名为罗少伟同志致挽词,概括了罗少伟同志光辉的一生:

  呜呼烈士,生我家贫,衣食无源,独立自主,坎坷无路,备尝艰辛,既长有知,洞察人生。毅然奋起,舍身为民,披艰历险,出生入死。英雄长剑,大放光明,群贼授首,万民欢腾。暴政倾倒,祖国新生,各方建设,频传佳音。恰当斯时,烈士殒身。仰望苍天,俯察四邻,少伟何存,痛悼烈士,此心如焚。

  补记:罗少伟生前所在的十六师,1953年后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第五师,驻地哈密。1960年迁至新疆北部的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继续履行着屯垦戍边的伟大使命。(梁俊山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原党史办主任)

来源:中国网    | 撰稿:路易 梁俊山 童昊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