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廊桥的发源地,廊桥是中华民族三千年的物质文化遗产。
10月9日,我收到了从北京寄来的文献类大型图书——《中国廊桥》,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这部恢宏的巨著后,按耐不住激动的心情,觉得应该为此大图书写点文字。
万安桥,福建屏南(宋代)
实地拍摄20年,100印张,全彩,220.8万字,500余幅图片,573个页码,文字采用中英文对照,汇成了厚重的一部图书——《中国廊桥》。这部巨著,得到国家基金资助,由人民交通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国公路学会主编,荣获中国科普优秀图书银奖。
北涧桥,浙江泰顺(清代)
主创、摄影是中国交通报摄影部原主任吴卫平,他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利用节假日、年休假这些业余时间,自驾车40多万公里,在全国的各个山林河谷之中对古廊桥进行保护性研究,经过长达20年的实地拍摄,考察记录了全国520余座古廊桥,拍摄图片5万多幅,起早贪黑,冒着严寒酷暑,走过二十载春夏秋冬,凭着曾是军人磨砺出来的意志,克服诸多我们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踏访数不清的高山大川,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涉及国土面积450多万平方公里。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他,独创性的探索,为我国古廊桥遗存的整体面貌,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轮廓。
铭新桥,福建德化(清代)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原交通运输部副部长翁孟勇在序言中说,廊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人文、历史、建筑、科学及美学艺术价值,也是交通文化和技术瑰宝。将吴卫平先生拍摄的珍贵古廊桥图片资料、古廊桥研究专家刘杰教授撰写的文字稿,凝聚成这部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专著,这为中国廊桥的研究和保护、为世界交通文化发展均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桥楼殿,河北井陉(唐代)
奉献给读者的《中国廊桥》共收录了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廊桥360余座,涵盖华北廊桥遗存带、西北廊桥遗存带、西南廊桥遗存带、中南廊桥遗存带、江南廊桥遗存带,集中展现了中国廊桥遗存的整体面貌。
荇桥,北京颐和园(清代)
中国具有丰富多元的自然地理景观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廊桥作为古老的建筑艺术存在,也是中华各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此书总结和回顾中国廊桥的发展历程、技术水平、艺术风格和建设成就,发掘桥梁发展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如龙桥,浙江庆元(明代)
本书的出版得到交通运输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有关部门和桥梁专家、学者、国际友人的鼎力支持与帮助。
成德桥,云南腾冲(清代)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廊桥研究专家刘杰表示,该书对中国现存的廊桥进行拍摄、归纳、梳理,使本书具有宝贵的学术研究价值。
万寿桥,湖北咸宁(清代)
浙江是中国廊桥之乡。浙江省庆元县、泰顺县、景宁县,被评为中国三大廊桥之乡。其中,庆元是中国廊桥第一乡,在中国廊桥空间和时间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全国有确切纪年、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廊桥——如龙桥、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单孔木拱廊桥——兰溪桥、全国廊屋最长的单孔木拱桥——黄水长桥、全国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木拱廊桥——大济双门桥和甫田桥,均在庆元境内。此书有86个页码的长篇幅,介绍了浙江省的61座古廊桥。有瓯江流域的廊桥代表之一——元代(1206—1368年)的回龙桥,位于金华市武义县郭洞古村;有钱塘江流域的廊桥代表之一——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的通州桥,位于金华市兰溪市梅江镇塔山村梅溪;有甬江流域的廊桥代表之一——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戈场桥,位于温州市平阳县吴垟乡戈场村;有长溪流域及其边缘地区的廊桥代表之一——明万历二年(1574年)的兰溪桥,位于丽水市庆元县五大堡乡西洋村松源溪;有长溪流域及其边缘地区的廊桥代表之一——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的大赤坑桥,位于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大均乡大赤坑村;有长溪流域及其边缘地区的廊桥代表之一——明景泰四年(1453年)的仙居桥,位于温州市泰顺县仙稔乡仙居村;还有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的北涧桥,位于温州市泰顺县泗溪镇下桥村……
通济桥,江西婺源(明代)
早在2012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以“中国廊桥带”特别策划的形式,拿出40个页码来介绍吴卫平拍摄的中国古廊桥。该杂志社资深图文编辑马子雷评价说:“在中国大地上,竟有如此景观,够规模、够精致,可以概况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时,又非得有一位摄影师,行迹遍及中国,坚持十数载,用胶片纪录下这濒危的精华。这组照片丰富的令人咂舌,几百座廊桥,在反转片的质感中,旖旎迷人。可以这样说,没有吴卫平,‘廊桥’作为文化概念,还无法如此具体。”
太平桥,江西龙南(明代)
人民日报曾报道吴卫平,称其为“中国廊桥摄影第一人”,因此在互联网上使得吴卫平享有此美誉。
古荷桥,江苏昆山(复建)
新华社浙江分社原摄影部主任、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小川,曾欣赏了部分吴卫平拍摄的中国廊桥图片,叹为观止,他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震撼人心的照片,美的令人窒息,我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
高阳桥,安徽歙县(元代)
专家认为,中英文版的《中国廊桥》出版发行,有益于中国廊桥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具有中国古典美、艺术美的美丽廊桥,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促进。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通讯员 贾刚为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