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最新原创 专题 新经济 曝光台 中国访谈 中国三分钟 冲浪特殊资产 潮评社 温州 绍兴 衢州 淳安 岱山 桐庐 文娱 元宇宙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 新闻详情
你知道“番薯”之名是一个杭州人取的吗?
发布时间 | 2022-10-10 08:49:51    

  你喜欢吃番薯吗?你可知道,我们今天能够吃到番薯,其实和明万历年间的一位名叫“金学曾”的杭州人有关,就连“番薯”之名也是他取的。

  杭州市文史研究馆联合都市快报推出“橙柿说史”栏目,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第六期。本期我们邀请到历史文化学者、杭州市政协智库成员张学勤来为我们讲讲“金衙庄主人和金薯的故事”,一起了解杭州地名“金衙庄”背后那段鲜为人知的往事,重拾隐没在岁月长河里却从未消逝的乡土记忆。

  “金衙庄”曾经是个大庄园

  明朝浙江钱塘人金学曾,因在湖广学政任上抵制内阁首辅张居正的新政而遭人弹劾,只得辞官回乡。闲居杭州期间,他为自己的父母建了座大庄园。由于他曾是衙门大官,杭州老百姓纷纷称它为“金衙庄”。

  你是不是很好奇“金衙庄”位于杭州哪里呢?今天杭州贴沙河畔的金衙庄公园,正是这位杭州老乡昔日退隐之处,当时宅邸之豪华,被人视为杭州私家园林之首。只可惜,历经数百年风雨洗礼,“金衙庄”屋舍早已不复存在,但携带着独特历史烙印的地名却流传至今。

  张居正死后,朝廷重新起用金学曾。他告别金衙庄前往福建担任巡抚一职,并在任上做了一件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

  “巡抚堪称封疆大吏,后世官修的家乡方志上都会有重点记载。《康熙钱塘志》《乾隆杭州府志》上记录,金学曾在福建抗击倭寇,实施的屯、盐二法‘闽人至今赖之’。《乾隆杭州府志》更赞扬说:‘学曾功在八闽。’但是,作为浙江杭州人的金学曾,在闽还有一项大功绩,那就是在福建引进并大力推广番薯的种植。”张学勤分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番薯太渺小,“此事被称为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却不被家乡的方志所记载,以至于今天的杭州人,都不知道金衙庄背后的这段‘秘史’”。

  他在福建大力推广番薯种植

  20世纪50年代,福建省图书馆从民间征集到一本完整的古籍——《金薯传习录》,后来证实此书乃世间“孤本”(另有两个残本,均只有下卷没有上卷)。

  这部传习录发现之前,学界虽然知道番薯是明朝万历年间引入中国大陆的,并有多条途径,但是,对番薯引进的具体路径和推广途径等历史细节知之甚少。

  《金薯传习录》详细记载了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福建长乐的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与金学曾一起推动番薯引进、推广的生动故事,并附有相关的原始档案。

  金学曾为官期间大力推广番薯种植,并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关于番薯的著作进行指导,许多百姓因此免于饥荒,后人赞扬他“功比神农”,福州至今还有为陈振龙和金学曾而立的纪念亭“先薯亭”。

  “丰年有余粮,荒年有保障”,感恩的福建人除了将番薯称为“金薯”外,更是怀念金学曾这位曾大力推广番薯种植的浙江人。

  据《乾隆杭州府志》记载,金学曾后因小事得罪了朝廷派来的“直指使者”,于是一连打了5次退休报告。获准后,金学曾回到杭州金衙庄养老,直到79岁时辞世。

  “金衙庄这座杭州的著名庄园,在清朝年间曾多次易手,庄名也被一改再改,但是,杭州市民却一直坚持称其为‘金衙庄’。晚清诗人陈文述曾为此写下了‘留得庄名万口传’的诗句。后来,由于城市建设需要,金衙庄被拆除,在原址旁建起了金衙庄公园。但是,今天的杭州人可能并不知道这座庄园的主人与番薯的故事,更不知道番薯曾经还有金薯的别称。”张学勤在讲座最后,提出设想,“那么,在杭州的金衙庄公园内是否也可以为这位‘功比神农’的大功臣竖一块丰碑、造一座金薯亭呢?” 

来源:杭州日报    | 撰稿:潘卓盈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