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日,第七届浙江慈善大会对获奖的132个公益慈善典型进行表彰。
“浙江慈善奖”是该省慈善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
其份量由此可见。
01
浙江是民营经济大省,其慈善的创新与发展,始终与浙商企业密切相关。企业积极奉献爱心、履行社会责任,成为近年浙江慈善捐赠新的增长点。
翻阅第七届“浙江慈善奖”名单,浙商企业、企业家约占一半。如传化集团有限公司荣获“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如成获得“慈善楷模奖”等。
除传统捐赠外,当前越来越多的浙商企业家选择以企业基金会、社区基金会、慈善信托等多种形式开展慈善活动。
就是说,由民营企业家带动的浙江慈善在向纵深延伸,在社会激起的波浪和对社会风气的影响也必将更加广袤和深远。
“人人慈善”是现代慈善理念。善举不分先后,能力无论大小,奉献不在多少,每颗爱心汇聚在一起可以为困境中的人们点燃希望。
鼓励“人人向善”,就是要让慈善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
02
更重要的因素在于,政府要积极呼吁和鼓励。
近年来,浙江省持续开展“慈善公益一日捐”为代表的全民性慈善活动。
浙江省慈善联合总会数据显示,去年全省“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善款3.2亿元,其中省本级募集3000余万元,全部用于实施“善居工程”、“山区夕阳红行动”等公益项目,为山区26县的特殊群体送去关爱。
自我国第一部慈善法颁布实施以来,浙江陆续出台全国首部慈善领域省级地方性法规、《关于加快推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效规范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为慈善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截至目前,浙江全省共有登记认定慈善组织1372家,居全国第二。
这些都是浙江重“善”扬“善”的标识。
“善始”方能“善终”。这句话可以新解读为,“善”也需要一个制度设计和保障,才能使得“善”如钱塘江之水,永不枯竭。
比如,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型慈善方式——慈善信托,因安全灵活、保值增值、个性化服务等优势,眼下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家青睐。
浙江省民政厅数据显示,目前全省已实现11地市慈善信托全覆盖,全省慈善信托备案200多单、合同金额总规模12亿元,居全国第一。
浙江省还开始探索破解慈善信托发展面临的税收政策制约难题。
今年3月,浙江在全国率先实现慈善组织向慈善信托委托人直接开具公益性捐赠票据。这一举措,将激励更多捐赠人通过慈善信托的形式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这便是制度保障。是鼓励“扬善”的长久规则设计。
03
一个地区社会风气的变革,一靠“惩恶”,二靠“扬善”。
前者基本属于法律范畴,防止、制止、惩戒一切违反社会道德和践踏法律的行为。
而后者,则需要从文化、历史、文明教养的角度,鼓励民众的“善”行。因此就更为复杂,与一个国家和民族走过的文明历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如何让生活在一个区域内的民众喜欢“为善”而摒弃“恶行”?
这就尤其需要执政者的引导。“惩恶扬善”就是两把利剑。特别是后者对于引导民众的行为趋向非常重要。
扬善需要通过激励和制度保障来永不停息地弘扬。以见义勇为为典型的“扬善”行为被每个国家所推崇。但是如果没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就很难起到持久而明显的激励作用。
中国在“见义勇为”路上走过的无数坎坎坷坷,尤其见证了“向善”行为需要强大的社会保障。只有这样,“行善”才能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才能成为无处不在的日常行为。
浙江每三年就非常隆重地举办一次“浙江慈善奖”,并把它抬高到该领域的政府最高奖项,其引导意义非常明显,那就是要让它真正起到弘扬社会风气、鼓励向善行为的强大引领作用。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张逸彬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