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今天(29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人民法院立案登记制改革成效。会上,最高法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国法院率先在全世界实现跨域立案服务全覆盖,当事人可以就近选择任意一家法院或者人民法庭,申请跨域立案,有效减轻往返奔波诉累。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国法院提供跨域立案服务15.4万件,92%的案件管辖法院在30分钟内及时响应。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部署开展跨域立案服务,全面推动建立就近受理申请、管辖权属不变、数据网上流动的跨域立案联动办理机制,实现案件就近能立、多点可立、少跑快立。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诉讼服务中心主任 钱晓晨:此外,我们也上线了跨境网上立案系统,为外国人、港澳台同胞、华人华侨跨境诉讼提供不用跑的立案服务。
法院对一些不愿意、不擅长使用网络应用系统的老年人,开通绿色服务窗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提供双语立案,最大限度消除当事人诉讼不便。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诉讼服务中心主任 钱晓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法院设立“夜间法庭”,为工作繁忙的上班族提供预约立案服务,有效解决群众打官司“急难愁盼”问题。在一些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地区,通过马背法官、背篓法官、流动车载法庭等,提供巡回立案、上门立案等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让便捷高效的立案服务惠及各类诉讼当事人。
最高法:每分钟有57件纠纷成功化解在诉前
立案登记制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矛盾纠纷进入法院。为了更方便快捷、更低成本地解决纠纷,法院全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促进大量矛盾纠纷依法及时高效解决在诉讼前。
最高法相关负责人介绍,人民法院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积极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化解。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诉讼服务中心主任 钱晓晨:2018年至今,在线调解案件累计超过2962万件。今年上半年平均每个工作日有4.68万件纠纷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行调解,每分钟就有57件成功化解在诉前,平均调解时长12天,不到一审民事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三分之一。今年上半年,当事人选择音视频方式调解纠纷量同比增长194.62%,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不见面”调解越来越成为法院、调解员和当事人的首要选择,群众解决纠纷更加便利。
最高法:设立立案评价机制 及时核查解决不立案问题
为确保立案登记制改革真正落地见效,2015年以来,最高人民法院指导全国法院采取专项督查、常态督导、交叉检查、全面自查、视频巡查、大数据分析等方式,强化跟踪监督,坚决防止“立案难”问题反弹回潮。2021年,针对年底不立案、拖延立案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召开专门会议,出台指导意见,开通12368诉讼服务热线投诉举报功能,研发上线立案偏离度预警系统,综合施策,彻底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年底立案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人民法院立案偏离度预警系统显示,2021年12月,全国法院收案数大幅增长,收案数较2020年12月增加134万余件,同比增长104.16%。
最高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诉讼服务中心主任 钱晓晨:下一步,我们将坚持问题导向,在去年开展整治年底不立案的基础上,继续强化改革督导举措,完善监督管理机制,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12368热线、立案窗口,设立立案评价机制,及时核查解决不立案问题。开展明察暗访,加强跟踪督查。加强对新类型案件、疑难复杂案件立案工作的对下指导,统一立案标准。加大对虚假诉讼、恶意诉讼行为的惩治力度。加大立案登记制改革的宣传力度,引导当事人依法理性行使诉权。
来源:央视新闻 | 撰稿: | 责编:汪杰菲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