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项助力山区县奔富的政策出台,再度引起对浙江省26个山区县的关注。
近日,浙江省委农办印发《中共浙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支持山区26县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意见》,将通过构建山区26县“10项共性政策+26县个性清单”乡村振兴支持机制,加快推动山区26县农民农村共同富裕。
图源网络
01
缩小地区、城乡、收入三大差距,统筹推进山区26县乡村全面振兴是浙江近年来理性而信心十足的目标,是实施了二十年的“山海协作工程”在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方略下的延伸。
对山区县资源的梳理和定向、定点、定目标的助力,成为各个职能部门义不容辞的任务。
补齐山区26县发展短板,宏观上讲,有几个重点工作,即:围绕发展高效农业、活权赋权、强村富民、就业创业等。《意见》首次提出一些发展目标:到2025年,山区26县要建成产值10亿元以上农业全产业链30条,创建未来乡村300个,农村集体经济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
做强农业全产业链是基础。除了以农业“双强”赋能高效生态农业,《意见》提出支持山区26县培育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引育一批领军全产业链发展的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每县至少打造1条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的标志性农业全产业链。
“每个县”“至少”是两个关键词。难不难?实践在证明。
02
已有的思路以及因此取得的成果,让这些目标的最终实现有了底气。
回顾历史,浙江省从2014年起就着力培育农业全产业链,目前山区26县的农业总产值、全产业链建设仍有较大潜力空间,它们要聚焦自身优势和短板,围绕产业链强链、补链的关键环节发力,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现代化水平,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可以看见的成果是,目前全省已有约80条超10亿元产值的农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在1600亿元左右,其中涉及山区26县的农业全产业链产值约为600亿元。
占据三分之一多。成果不可谓不明显。另外一组数据则从更细的分类上证明了山区县近年来经济前进的速度——
截至2021年,山区26县累计培育发展14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5000多名农创客,农业总产值超358.42亿元。2021年,山区26县新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分别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二和五分之二,累计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8个,面积超271万亩,总投资超140亿元,亩均产出比周边高出29%。
这些,都是在务实、理性、开放思路引导下取得的显著成果。
03
最深的感受和经验是,乡村振兴要依靠一些外部力量,更加重要的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只有激发出内生动力,才能可持续发展,并最终步入自我良性循环的状态。
2021年,山区26县农民收入、低收入农户收入、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增幅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7个、0.8个、1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也保持了“三个高于”的良好态势。
这就是可以称为“加速度”的元素。继续保持这“三个高于”,需要补齐山区县发展的一些明显的“短板”。
集体经济为核心的强村富民乡村集成改革是切入点。《意见》提出要突出农村集体经济市场化经营,鼓励通过“国企+村集体”的机制创新来打破乡村资源整合、转化能力不足的发展局限。
这一条条基于山区县各自特色并赋以一些共性特征的政策,正是山区县经济加速度的动能所在,“弯道超车”是离不开这些动能的。
只要有利于山区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及其政策实践,都可以尝试,这同样是在延续实施了20多年的“山海协作工程”的核心理念,并在当代共同富裕背景下得到了更好地执行。
山区县一直是整个浙江的牵挂,只有山区县赶上了其他的发达区县,三大差别——地区、城乡和收入的消除、共同富裕的目标才能实现。
这是一直以来对于山区县资源禀赋明晰梳理基础之上的政策倾斜,因此其效果会格外引人瞩目。
来源:中国网 | 撰稿:陈鹰 | 责编:俞舒珺 审核:张渊
新闻投稿:184042016@qq.com 新闻热线:13157110107